第二七零章 梁俊的抉择
“哎。”一旁的上官瑞鹤赶紧站起来站在俩人中间打圆场。 一边劝着李秀宁不要生气,一边又把刘文静拉到旁边。 刘文静站在梁俊身边纹丝不动,看着李秀宁道“李司长,小生知道你的心中所想,也知道布思衙门这样做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但如今这种局势,也只能这样做。” 李秀宁强自让自己冷静下来,看着刘文静道“好,好,妾身倒是想听一听,如今是什么的局势,又为何非要如此做才行。” 说着看向梁俊,冷声道“难道太子在雍州做的一切,所说的革新全都是哄骗百姓,哄骗大家的不成?若真如军师所说,不这样做不行,那太子的东宫又与这炎朝有什么不同?” 梁俊心里也是压着一股子怒火,但见李秀宁已经气成这样,自己若是再发火,只怕是火上浇油。 只能强压住怒火默不作声,端起茶杯来一饮而尽,连水带茶全都倒进嘴里,简单的嚼了嚼咽下肚子。 刘文静也知道不能和女人讲道理的,可现在自己是赶鸭子上架,不讲不行。 只得硬着头皮道“李司长可知刚刚殿下为何要杀程经?” 李秀宁进来的时候,刘三刀倒是给她简单的说了下梁俊遇刺的事。 刚听到这事的时候李秀宁心里还是十分的着急,可一听梁俊没有事,又放下心来。 到了书房前就听到梁俊让刘文静给他一个不杀程经的理由。 因此对于梁俊刺杀的来龙去脉她并不是很清楚。 只能通过自己了解到了信息推演出个大概。 “莫不是因为太子是在程经府中遇刺,军师便认为程经乃是此次刺杀的幕后真凶?” 刘文静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道“李司长不在长安,不知晓长安城此时的局势,更不知道我东宫在长安城内的危机。” 上官瑞鹤在一旁补充道“此次针对太子的刺杀,军机二处在事前得到任何的情报,就说明这背后的真凶在长安城内势力之大,绝非等闲之辈。” 刘文静点头道“能够如此明目张胆在程经府上就对太子刺杀的人,整个长安出了军机处和皇帝之外再无其他人。” 他看了看李秀宁,满脸的忧虑,道“李司长,由此你就可以知道太子和东宫现在在长安城内的处境。军机处的刺杀没有丝毫的遮掩,就是奔着咱们东宫而来。” 李秀宁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道“此事的因果与妾身推断的一样,因此妾身刚进来的时候才说程经不能杀。” “程经为何不能杀?”梁俊倒是对李秀宁这个思维逻辑有些不明白,张口问道。 打刚刚梁俊就好奇,为什么李秀宁进来之后说程经不能杀,接着就开始说雍州周鑫的事,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李秀宁道“因此此事与周鑫失踪,其母自杀一样,没有任何证据周鑫事主动叛逃,其母是畏罪自杀。就像是现在东宫面对的问题,明知道刺杀殿下乃是军机处所谓,但并没有任何的证据可以证明此事乃军机处所谓。” “殿下曾在给雍州的书信中三分五次嘱咐,要让九大衙门依法行政,若是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杀了程经,就如没有任何证据就判定周鑫叛逃,要将其母尸首示众,岂不是违背殿下三令五申所说的依法治理雍州的初衷?” 梁俊没想到李秀宁绕来绕去反倒是把自己也给绕进去了,不由得有些无奈。 果然不管是多漂亮的女人,一旦不讲理起来都是十分可怕的。 尤其是李秀宁这个逻辑好像听起来还很有道理。 自己若是没有任何证据,光凭猜测就杀了程经,虽然会给军机处一个警告,却也是让自己提出的依法治理雍州的政策有了一个很大的污点。 他自己都做不到的事,又如何让下面的人遵守? 在这一个逻辑上来说,李秀宁的理由倒是很充分。 刘文静道“李司长,本官接下来要说的也是此事。东宫在长安城内已经是四面楚歌的地步,至于能够走到哪一步,谁也说不准。雍州乃是我等的大本营,更是太子殿下能够在长安立足的根基。” “这十万百姓初入雍州,虽然东宫给了他们一系列的政策,保证了暂时的稳定,但这些政策本身也充满了隐患。”刘文静忧心忡忡的说道。 李秀宁皱了皱眉,问道“敢问军师,妾身在雍州,只看到了百姓们知道这些政策之后对东宫对太子感恩戴德,却并没有看到百姓们因此对东宫和太子怀恨在心。” 刘文静摇了摇头,道“敢问李司长,东宫给雍州的政策可谓重否?” 李秀宁想也没想,点头道“古之以来,未曾所闻。” 刘文静接着道“李司长都认为这赏赐太重,岂不问商君曾言,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上。如今雍州初定,十万百姓更是未能稳定,东宫便出了这样重的赏赐,若是有人逃走,布思衙门不及时重罚,只怕雍州的祸根会越来越深。” 刘文静所说的商君便是变法的商鞅,李秀宁也能听懂他转述商鞅的那句话是什么意思。 商鞅出自发家,法家认为人性本恶,因此商鞅才会说,刑多赏少使人民不敢犯法,就是对人民的爱护,民众便会对为君主效力卖命奖赏多刑罚少使人民轻视法律,就是不爱护人民,民众便不会为君主效命。 刘文静见李秀宁露出思索的表情,接着道“李司长,此时军机处只是对东宫下手,未曾将注意力放在雍州,因此李司长才能看到,在东宫的重赏之下,迁雍州修路的百姓对太子和雍州各大衙门的拥护。可一旦军机处对雍州下手,到时候李司长看到的,只怕是另外一种景象。” 刘文静说的很有道理,李秀宁也不是不谙世事的大家闺秀。 不说前世里的经历,便说今世在凌云寨中做山贼头子的时候,见多了人性的阴暗。 刘文静所说的情况,很有可能发生。 “不管杀不杀程经,东宫接下来在长安城的日子绝对不会好过。可越是如此,东宫越需要雍州的稳定,只有雍州稳定了,按照东宫的规划正常发展。太子在长安城的底气也越足,现在军机处虽然对太子视如眼中钉,肉中刺,可一旦雍州按照我们的设想发展壮大,到那是最不希望太子有意外的反而是军机处的人。” 刘文静苦口婆心的劝道“而现在正是最要紧的时候,也许我们冤枉了周鑫,也许事情另有隐情,但为了东宫的大业,也为了天下的百姓。哪怕要让周鑫背负叛逃的恶名,让厉氏这满门忠烈背负不白冤屈,我们也不得不施以重罚。” “只有这样,才能让那些百姓为东宫心怀敬畏,才能让其中别有心思之人不敢有所行动。” 刘文静说道这里已经有些咬着牙在说“现在雍州要的是稳定,绝对的稳定,而不是要给某些人清白。” 上官瑞鹤见李秀宁听完这些话脸色有些惨白,内心之中显然是在做天人交战。 趁势补充道“李司长,若是雍州不稳,我等辛苦毁于一旦,这天下百姓只怕会有更多的冤屈,到时候他们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一路哭不如一家哭,周鑫之事确实未定,可谁也不能保证,周鑫确实是叛逃,其母也确实是畏罪自杀。若真如此,李司长,那时咱们才是真正自掘坟墓。” 李秀宁来的时候并不知道长安城内的局势,听完刘文静和上官瑞鹤所说之后,心中的坚持有些动摇。 梁俊更是坐在一旁一脸的阴沉,谁也猜不出他在想什么。 “可我们这样做,又与炎朝那些贪官污吏,草菅人命,颠倒黑白之人有什么区别?” 李秀宁思索再三,在心里还是无法说服自己,抬起头来看着梁俊和刘文静,态度强硬道“今日里可以以稳定雍州的名义,将周鑫作为杀鸡儆猴的榜样。明日里是否还有其他的名义做出和炎朝这些衣冠禽兽一样的事来?” “今日如此,明日如此,后日也如此,殿下,难道你当初在雍州当着那么多百姓所说的改革便是要推翻炎朝,再重新建立起一个一样的朝廷么?” 梁俊没有说话,反而是闭上眼睛,脑子里两股势力进行着残酷的厮杀。 刘文静乃是东宫的首席谋主,更是梁俊亲封的军师祭茶,站在他的角度来看这件事,他刚刚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没有错。 更何况刘文静乃是封建社会中成长起来的谋士,就算他再怎么理解自己的心情,也做不到感同身受。 在炎朝这种环境里,人命贱如草乃是正常现象。 刘文静是一个为了达到自己目的,可以煽动山贼百姓造反的主。 封建王朝的山贼百姓们造反,很多时候只是单纯的要反抗,并没有明确的目的。 往往这种造反达到一种规模之后,原本的屠龙者摇身一变就会变成比原来还要凶恶的恶龙。 李自成、洪秀全,哪一个造反有所成就之后不是变本加厉的剥削百姓? 间接死在刘文静手里的百姓何止千百。 这么多性命他都不在乎,又岂会在意一个周鑫的性命。 如果提这件事的不是李秀宁,只怕刘文静连解释都不会解释。 对于现在的局势来说,刘文静作为自己的首席谋士,所作所为都是要利益最大化,在这一点上无可挑剔。 可站在李秀宁的角度上来看,她说的也很有道理。 周鑫的事很是蹊跷,按照李秀宁所说,周鑫是可以在日后评委工作模范,甚至模范代表的人。 加上又是自己救了他们母子二人,更是梁俊的政策让他们母子二人离开长安,脱离苦海。 按照正常逻辑来说,周鑫绝对不可能叛逃,按照周鑫平时的表现来说,就算叛逃也绝对不会不带上母亲。 加上周鑫又是忠良之后,如果在事情没查清楚之前,就贸然下结论。 日后一旦真相大白,周鑫之事另有隐情,也会让有心人拿来做文章。 最重要的一点是,自己亲口给百姓们许诺,要建立一个与炎朝不同的世界。 千里之途只走了第一步,就要开始为了所谓大局妥协。 今日妥协,明日再出现类似的事,难道就没有更大的利益为之妥协么? 一直这样妥协下去,就算推翻了炎朝,建立了梁俊心中所想的国家,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只不过是让百姓们活在了另外一个炎朝之中。 刘文静和李秀宁谁也没有说话,全都静静的看着梁俊,等待着梁俊最后的决定。 “先生。”半响,梁俊睁开了眼,眼睛中透露着从未有过的坚定。 “殿下。”刘文静恭敬的回道。 梁俊站起身来,走到书房门口,抬头看向外面的天空,道“民心可欺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