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长子 第339节
侍从室没有过多阻拦,皇帝现在就关心两个地方,一个扬州,一个大同。 况且和杨廷和本身也是在说两淮盐场。 “臣李东阳(谢迁)叩见陛下!” “平身。两位爱卿来的正好,朕正与介夫在说赈济灶户一事。私盐禁绝之后,灶户失去了余盐之利,这一点不可不察。你们也都说说,有什么意见?” 李东阳和谢迁心里都一顿, 赵慎在奏疏里说的事情,皇上竟然都已经知道了。 可比这八百里加急的奏疏还快的又会是什么? 或者就是说皇帝自己想到的。 这就比较厉害了。 李东阳往前一步,“陛下以百姓为先,此乃我大明天子之德。微臣于此事并无意见。只不过,两淮灶户之数不下十万,朝廷禁了私盐之后,今年可以赈济,明年怎么办?后年、大后年又该如何?再有朝廷赈济灾民,虽有总办之官,但也是依靠大大小小的官员下拨银两,但……” “但什么?”皇帝眉头一挑。 “臣请陛下御览。” 李东阳很突然的把奏疏拿了出来。 这就让乾清宫的众人有些惊异了,莫不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发生? 朱厚照咳嗽两声,他已经有了不好的预感。其实明朝那些荒唐事,他大概是知道点的。 但他当皇帝已经当得有了代入感,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亲历者,有时候还是会很愤怒的。因为现如今的各项朝政都倾注了他的心血,如果总是不见好,你说烦躁不烦躁? 结果赵慎的这份奏疏还真的来的‘恰如其分’。 他一看到两淮都转运盐使司都已经腐化到几乎全军覆没的程度了,瞬间便有些暴跳如雷。 于是‘啪’的一下把东西扔在地上。 随后猛然站起身,怒吼道:“朕真是瞎了眼,就是养条狗,还知道亲顺主人呐!这个邹澄还敢在京师装疯,他就是不疯,朕也要将他弄疯!!两淮盐业,是大明盐业之首!结果运司的盐政官员几乎个个贪腐!大明的脸面何在?大明的体统何在?!传出去朕就是个昏君呐!咳咳……咳咳!” 皇帝忽然如此动怒,司礼监、侍从室和几个文臣都吓得跪在地上不敢动弹。 刘瑾还不忘关心,“陛下息怒,要注意龙体啊!” 朱厚照不理他,“李阁老、谢阁老!你们说,朝廷靠着这样的运司、这样的官员,能管理好盐政吗?!盐课能不流失吗!千百年来可有哪朝哪代中兴之时,却贪墨腐化至此的?!千百年后,朕与大明岂不是后人的笑料?!” “你们听着!运司衙门的案子务必详查,谁也不能够求情,该是什么罪就定什么罪,不能因为涉及四十多人便咳咳……咳咳,便要求朕从轻发落!咳咳。” 皇帝如此动怒,忽然间咳嗽有些止不住似的。 几个官员都靠过来,想要扶着他。 “皇上息怒啊!具体情形如何,总要再去与赵盐司核实清楚才好。” 朱厚照深呼吸了几下,慢慢强制自己冷静, 随后他又忽然又想到另外一件事,“……赈济灶户一事,朕原以为虽然不难,毕竟银子是有的。但是现在看来,盐课之中贪墨之举甚多,这银子朕就是舍得给,还不知能发得下几成呢!” 有的时候,朝廷的银子还没出京师,就先要流失一部分。 尤其到嘉靖年间朝廷欠俸的时候,别的不管官员的俸禄先拿了。 只要人数一多,谁敢说什么?难道还能与所有人为敌? “因为处处贪墨,灶户才会为胥吏盘剥,如今还是处处贪墨,你们谁又能使朕相信,朝廷下拨的银两会真的用于灶户身上?” 这个问题,谁敢回答? 在信息发达的年代,某些官员少发点钱,这个风险较大。 但在古时候,上头说每个人发三两,他就自己扣下一点,谁知道? 百姓自己也不知道朝廷要给他们发多少银子。 所以很多时候的赈济,反而是有权有势的人还要吃掉其中一点。 本质上就是执行问题。这也是最具挑战性的问题,如果每一道政令都能按照理想的状况实现,那他每日便只用动动嘴,又何必劳累到让自己生了病? 这也是他成立侍从室,盯住各个大臣的原因。作为皇帝,他就是抓紧抓牢内阁和六部。 朱厚照思来想去,心中还是不放心, “这样不行!赈济灶户的银两,朕还是拨付至少府粮商,灶户主要是困于衣食,衣还好说。食是万万不能马虎,少府拿了银子以后即动用专门的运粮队往两淮各处盐场输粮。介夫则多带些人,每日辛苦辛苦,往来于盐场之间,务必督促执行!” 这样的话就是绕过那些胥吏! 因为盐政官员不值得信任! 其实本来也该如此,银子是大费周折好不容易从那个系统搜刮上来的,现在又通过这个系统分发下去,这不是回到原点吗? 所以宁愿麻烦一点、别扭一点。 虽说少府这个新建立的官僚系统当中也免不了贪腐,但毕竟新、没有那么多时间腐化到那个程度。 杨廷和说道:“陛下请放心,臣一定瞪大了眼睛看!” “唉。” 朱厚照盛怒之后又长舒一口气, 韩子仁说当县令就是给百姓留一条活路,其实当什么官都是如此。关键是上下其手,阳奉阴违。 就是发个银子都要动那么多的脑筋。 “当初太祖皇帝设两淮运盐使司的时候何曾想过会有今日这样荒唐的结果?一个衙门五十三人,四十六人都贪腐,真是闻所未闻!祖宗把江山交到了朕的手上,却搞成这个样子。朕,真是痛心疾首。” “陛下!” 李东阳和谢迁也有些共情,“天下人本就分贤与不孝,陛下切莫为了不孝之人而伤了龙体。” 朱厚照仰着头,一点一点的说:“这封奏疏的真实情况如何,朕会令人核实。而除了两淮,两浙、长芦、山东等地的运盐使司怕是也好不到哪里去。如果核实之后为真,朕真不知道留着这运司衙门有何用处。” 这话说的很不一般,皇帝这什么意思? 第三百七十五章 真得花钱 盐法到这个程度,仅是缉私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贪腐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各种问题交织。 仅仅一个守支,就足够头痛了。过去几十年发了未来的盐场产量,要把这其中的帐一笔一笔给它理顺,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 而开中盐法一步步变成如今这副模样,可以说沉疴已深,想要原封不动的回到大明初年时的那种较为平衡、温和的状态则更加不可能。 朱厚照的想法,还是要把这些东西全部甩掉, 除了盐场的所有权不放,其他的通通放下去。 而在管理层面,他只盯住负责拍卖盐场经营权的户部。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是可以课些税。 至于说食盐具有战略意义,一方面朝廷本身可以储存些食盐,另外一方面盐场的所有权毕竟还在朝廷手中。 真的碰到战事,那么要求盐场产盐先供军需也是不得已之举了。 不过一下子抛掉一个从洪武年间就有的正式机构,这可不是说说那么简单。 就算是皇帝也要有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 而如此塌方式的贪腐则是个不错的‘借口’, 朱厚照如此生气……确实也生气就是了,不过多少也带些表演的成分。 当然了, 演戏就要演全套,他这样一顿发火之后很自然的就会没心情再讨论其他事,一句‘朕累了’,便将他们全都打发走。 李东阳、谢迁、杨廷和三人恍恍惚惚的出了乾清宫。 “两淮运司都有如此贪腐,想必各盐场、各批验所的实际情形也好不到哪里去。陛下大病初愈,又闻如此劣事,实在也是我们为君分忧不够。介夫,陛下器重于你,选你当了钦差。这是一份重托。那里的一切,要靠介夫你了。” “李阁老言重。不管怎么说,下官是大明的臣子,忠君事主是应尽之责。” 他们之间简单寒暄一下便相互告别了, 谢迁和李东阳一起回的内阁, “李阁老,令赵慎核查认准的旨意就由我来拟吧,拟好之后呈陛下御览。” 李东阳背有些驼了,但他在应对皇帝这件事上,经验也越来越丰富了, “……看来,陛下确实有撤销各地运盐使司和盐课提举司的意思。盐法,也不得不改了。” 李东阳先前和顾佐说过几次,所以他了解。 但谢迁却听得一脸茫然,“撤销运司和盐课提举司?那么往后大明的盐政由谁来管?少府?” “谁也不管。” “何意?” “谢阁老,你觉得私盐能彻底消灭么?” 谢迁自然摇头,“历朝历代皆有私盐之弊。” “为何?” “因为私盐的价格低。” “不,是因为私盐价格低,而仍然可以获利。”李东阳是明白的,“官盐因为有贪墨存在,其成本总是大于私盐,所以私盐无法消除。除非,都是私盐。” 知道他震惊, 李东阳便多解释几句,“半年前,陛下就在考虑如何解决盐课之弊。他与顾礼卿商量,考虑可以将盐场的经营权进行拍卖。相当于一种租赁,即盐商付一笔银子,获得盐场五年的使用权限,五年之后再行归还。如此一来,朝廷不必去管食盐怎么生产、怎么销售。全部交给盐商。” 谢迁大惊失色,“可这样,盐业岂不是为私人所把控?!” “几个商人能把控什么?只不过这种办法确也有其自身的缺点。当然,其好处便是降低了朝廷的成本,从运司开始的一众盐政官员可以全部撤掉,如此光俸禄也要省下十几万两。与此同时,朝廷仍然可以通过拍卖获得盐课。” 这么说起来, 赵慎的这封奏疏应该给了皇帝一个很好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