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页
“怎么了?”孙继东从阳台上探出身子,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收音机里说了要恢复高考!” 恢复高考并不是突然提起来的,在之前多多少少有一些风声。特别是消息灵通的人,是知道领导们准备开会讨论这事的。对于别人来说,这件事还有成功和失败两种可能,可对于已经知道一切的毛思嘉来说就只有成功了! 但即使是如此,这件事真正尘埃落定,还是太让人激动了! 毛思嘉激动的不是恢复高考这件事,她不是没上过大学的人,也没有这个时代被耽误的一代人的苦闷。对于她来说,恢复高考背后的意义要大的多!随着第一届高考顺利举行,社会各方面是变的很快的! 变得越来越接近她熟悉的样子。 当然,高考她还是要参加的...她倒是没想过混一个77届大学生能有什么好处——77届大学生毕业的时候是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之下干部年轻化,最初几届,甚至十几届大学生属于实实在在吃到了红利的一批人。 生正逢时说的就是他们了! 77届的大学生,将来混的再差的都会是别人眼中的社会精英! 毛思嘉之所以想要考大学,更多是因为她的理想...她是想要做文学翻译的。虽然这几年就要改革开放了,但这个口子并非贸然打开,事实上直到九十年代中期,很多事情依旧按照旧时代的规则进行。 翻译外国作品,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是公家单位牵头做这件事,私人是不许干的。这种情况下,有一个官面身份就很重要了。 想要调整单位,这个时候可以说是难于上青天!毛思嘉能够想到比较好的解决方法就是上大学。 她可以先学一个外语专业,回头毕业的时候是国家包分配没错,但个人其实是有一定自主权的! 简单来说,本来要分配到地方的,自己想要留首都,这当然是不能的。可要是分在首都的,要求发扬风格去支边,这就有操作空间了! 特别是一些顶尖大学,比如说清华北大这样的,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有限,这时各个单位都是抢着要的!这种情况下,如果学生本人愿意去一个相对没那么吃香的单位,事情并不难办...人家单位自然会把一切处理好。 所以她的想法就是尽可能考一个顶好的学校,到时候她不要求去外交部之类的顶级单位,而是去出版社做文字工作——在有些人看来这就有些浪费机会了,但她不在意,反正她不用为生存忧心,可以尽可能做自己喜欢的事。 而且趁着这个大好机会好好学些东西也蛮好的,这个时候在顶尖高校是可以遇到不少大师的!这可不像几十年后,即使是顶好的学校,那些有名的教授可能也脱离教学一线了! “你打算参加高考?”虽然是问句,孙继东心里却是能够断定毛思嘉的选择的,因为毛思嘉曾经就是那样选的。 “嗯嗯嗯!我想读一个外语专业的大学,将来就不做导游了...你知道的,我一直想要做翻译文学作品的工作。”虽然现在她导游做的很好,领导也很看好她,将来做文学翻译说不定更清贫(从工资的角度来说这是很有可能的)。 “你要考大学么?”毛思嘉倒是有点儿摸不清孙继东的想法。虽然她知道这几年考大学会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只要能考上大学,将来无论做什么都会很有帮助——在体制内就不用说了,出了体制也能得人高看一眼! 再者说了,毛思嘉可是知道的,未来几十年的‘校友制度’是很牢固的。即一个学校出身的往往会互相帮忙,形成一个很强大的网络。这一制度到毛思嘉那个时候自然已经自然消亡,毕竟她那个时候大学扩招,大学生都不稀罕了,这种制度自然变得可有可无。 但那是几十年后的事了,中间还有几十年呢!现在读大学的话,这一波利好是可以吃到的。 按理来说毛思嘉应该极力去劝孙继东考大学,她知道孙继东一直有在学习,虽然学的东西和高考科目并不完全重合。但赶上第一年考试相对简单,又有自己给他突击性补习,考上一所学校应该不难。 但毛思嘉没法说太多,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想法,她只能提建议,不可能决定孙继东的人生!特别是她知道自己对孙继东的影响很大,如果她坚持的话,即使孙继东原本不愿意,也会勉强去做——越是拥有对他的影响力,她就越不能随便施加这种影响力。 “按照现在的政策看,这一批大学生肯定会有很好的机会的...这些也就算了,最重要的是能够开拓眼界。”毛思嘉想了想:“你现在也能和外面的人学东西,但有些东西非得处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学到...不管怎么说,读个大学,认识更多的人,见识更多的事,这总是好的。” “我...想想。”孙继东最终这样说道。 这是很重要的事,是该好好想想。 其实孙继东之前没有考虑过上大学的事,他对于这一批大学生的前途不如毛思嘉那样清楚。但他那时生活在北京,对于上面的动向还是多少能感觉的!那时这批大学生还没毕业,已经有人说他们是天之骄子了,想来他们的前途绝不会差。 但对于孙继东来说,前途不前途的其实没那么重要。如果真的重视前途,他就不会私底下倒腾那些东西了,把全部精力放在公安部的工作上,凭借自己一些先知先觉,有的是办法做到‘前途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