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页
这些女人出嫁之后,她们的思想肯定会影响到她们的丈夫,而军人,因为妙玉才渐渐拿到军饷,本来就对妙玉颇有好感,如今再被妻子的枕头风一吹,这心立刻就偏向了妙玉。 当然,他们的儿女在父母的影响下,先天就向着妙玉。 正是因为这支军队的存在,让妙玉在无形中消弭了一场兵燹:羊毛的利润在大漠上引起了连环反应,漠南的各大部落一面追捧着精美的羊毛纺织品,一面在背地里串联,暗中散播着中原人偷走了他们的羊毛的流言。 但是妙玉比他们更早注意到漠北部族对漠南民族的财富和丰饶牧场的垂涎。这里漠南部族才联合起来,预备大军南下,那头漠北部族就忍不住联合起来,攻打漠南民族。 虽然同样是大漠民族,可是漠北之苦寒,连漠南部落都无法想象。漠南部落已经开始猫冬的天气,漠北部落还在外出狩猎。 所以,在寒冬里,漠南部族根本就不是漠北部族的对手。 等漠北部族吞并了漠南部族准备南下,雁门关总兵等中原边关守将已经严阵以待。而论攻打汉人关卡的本事,漠北部族根本就不足漠南民族的一半,即便他们让漠南人做参谋,可是论临阵变化,他们依旧比不上漠南部族。 在长城脚下丢下了数万尸首,漠北部族不得不退回大漠。 因为他们攻打长城不利,之前投降他们的漠南人又开始蠢蠢欲动了。 妙玉绝对不会告诉任何人,她在这背后做了多少工作。但是皇帝和太上皇却很清楚。 因为妙玉的每一次军事行动,都不曾瞒着皇帝和太上皇。 当然,比起皇帝和太上皇,妙玉更注重大海。 固然羊毛纺织给妙玉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是论潜力,妙玉更注重海洋,论危险性,妙玉也更加注重海洋。 皇帝和太上皇不了解。但是,妙玉愿意把精力放在海外,对于太子日后收回权力有益,所以他们默许了这一点。皇帝也把自己的领会告知了太子。 ——这是你姐姐在让着你。 或者是: ——这是你姐姐在给你制造机会。如果将来你要收回权力,你可以如何如何…… 这让太子很不适应,因为皇帝说的,跟太子詹事府的官员们说的,完全是两个极端。 詹事府的官员哪一个不想着更进一步?在太子耳边吹风的、给太子建议的,比比皆是。其实太子比任何人都清楚,默许妙玉摄政的人是皇帝,他想罢了妙玉的摄政之权,就先要过了皇帝那一关。詹事府的官员在他跟前说妙玉的坏话、怂恿他上书皇帝,将权力收回,这不是让他跟皇帝对着干吗? 而且,他年纪还小,权力收回又如何?他能自己管着?他能做得比妙玉还好?建立更加强大的功业? 太子自认做不到。 就跟皇后对他说的:权力收回之后,他根本就驾驭不了那些臣子,最后的结果就是削弱了皇族的力量,便宜了臣子。 相权不能大过皇权,那时候就距离改朝换代不远了。 太子只能努力压制詹事府属官,结果有的属官跳槽了,有的属官觉得太子不堪大用,忠心耿耿倒是有几个,但是留在詹事府的那几个也只剩下了忠心耿耿。因为真正忠心又有本事的人,早就被妙玉挖走了。 妙玉缺人。 固然百年来朝廷三年一次的大比和恩科不断,导致了每个知府身边有七八个候补知县伺候着,可是妙玉手里还是缺人。 她已经通过经济的手段,把三韩和东瀛都握在了手里。 感激这个时代! 东瀛极度排外,十分讨厌西洋人,却认国朝为宗主国,也只有国朝和三韩、琉球的船只能在东瀛沿海靠岸。东瀛国土狭小,出产不多,却拥有着丰沛的人口,偏偏各地大名互相征伐不休。 妙玉看中的就是他们丰沛的人口。 被使用过无数次又被证明过无数次可行的策略再度被拿了出来。 靖海王如获至宝。 如果说靖海王从经济和财富的角度看重东洋的话,那么妙玉就更侧重于政治的角度了。既然是政治的角度,那么一时的财富损失,妙玉根本就不在乎。 东瀛的武士们成了妙玉的仆从军,温柔恭顺又吃苦耐劳的东瀛女人又成了许多国朝海外势力范围的主要劳动力。 没办法,谁让国人愿意漂洋过海、背井离乡的人少。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妙玉越来越不喜欢砍人家脑袋了。 她喜欢流放。尤其是被她抄家问罪的官宦家庭,无论男人女人,她都喜欢流放,然后送到海外去教导倭人和海外土著说汉语写汉字。 原因跟世人想象的完全不同,却导致了就连她的政敌都说不出她残忍的话来。 没错,妙玉的仁慈之名,再一次响彻大江南北。 第131章 也就是这一年, 太上皇不好了。 当年太上皇就是因为中风了,写字手老是抖,已经隐瞒不住了,这才不得不禅位给儿子, 自己做了太上皇。可即便做了太上皇, 他依旧不肯放下手里的权力, 处处给皇帝掣肘, 让皇帝步履维艰,这才有了妙玉的崛起。 太上皇顺风顺水过了大半辈子,最后栽在自己的亲孙女头上, 多年来一直郁闷烦躁。偏偏他自己也知道, 妙玉是为了家国天下。他不爽的是, 妙玉赫然把他视为家国天下的对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