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5章 亲自授课
第二天早上,萧晨来到中医药大学吃完早餐,然后回到教室的时候,昨天班上那些同学,在萧晨说让他们买什么书籍的时候,现在基本上都是书店买了。 比起那些笼统的教科书,萧晨让他们买的这些中医书籍,确实是必备的。 当然,他们这个中西医临床专业,除了中医外,另外还有就是学西医解剖学。 这是中医其他科没有的。 不过,按照萧晨现在的想法,如果是中医,萧晨想让他自己来教这些学生。 单像这脉诊基础,现在班上的同学,确实没有几个真正学到了。 这上午两节课,还是两节关于中医基础的课程,在张教授来到教室的时候,萧晨直接站起来说道:“张教授,我想亲自来教班上这些学生。当然,我现在的想法,先教他们如何掌握脉诊基础。” “萧同学,你来教吗?” 本来现在他教都是课本上的理论基础知识,完全就是熟背课本上的内容就行。 “不错,我来教,你在一旁看着就行。” 他在一旁看着? 张教授知道萧晨的中医术很厉害,既然那样,他也就在旁边旁听。 萧晨自己上到讲台上。 像望闻问切里面的望闻问,这些都比较简单,也没有多少内容,但是,像切脉就不要了。 这切脉结果有二十多种,甚至三十多种,但是,让这些同学死记硬背都要背很长时间。 “把讲台搬开。” 萧晨让两个男生把讲台搬开,然后再把一张课桌搬上来。 还有凳子那些。 张教授不知道萧晨在搞什么。 “我先让你们感受一下什么叫脉诊。” 这些同学哪有感受到,平常最多就是看到那些老中医给人切脉而已。 萧晨说道:“哪个同学觉得自己不舒服的,自己上来?” 很快,班上一位有点胖的女生走了上来。 在让对方坐在那里,萧晨开始给她进行把脉。 先看了右手的脉象,再看左手脉象。 看完后,说道:“从第一位同学开始上来。” 很快,坐在教室第一组第一台的一个女生走了上来,她显得很紧张,虽然早就想给别人脉诊,但是,自己根本不懂啊! 现在对方上来后,坐在萧晨那个位置,萧晨教她如何把脉。 “就是这样,要感觉到脉动。” 诊脉的部位切脉可按部位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自晋代以来主要用寸口诊法,遍诊法和三部诊法已较少采用,只在危急的病证及两手寸口无脉时,才配合使用。 萧晨边叫对方,边让对方如何脉诊。 只有她自己真正感觉到,这才算得上。 “你感觉到了吗?” “我感觉到了。” 女生按照萧晨教的如何搭脉,她是真的感觉到了,之前她自己一直试着,发现根本就不行,但是,现在按照萧晨说的来做,还真的感觉得到了。 这是最基本的基础。 不过,这脉诊方法有三种,现在一般用寸口诊法。 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其位置在腕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桡动脉所在部位。 寸口诊法,始见于《内经》,详于《难经》,推广于晋代王叔和的《脉经》。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一是寸口脉为手太阴肺经原穴太渊所在之处,十二经脉之气汇聚于此,故称为“脉之大会”。 因而寸口脉气能够反映五脏六腑的气血状况;二是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与脾胃之气相通,因此在寸口可以观察胃气的强弱,进而推测全身脏腑气血之盛衰;三是寸口在腕后,此处肌肤薄嫩,脉易暴露,切按方便。 每侧寸口又分寸关尺三部,两手合而为六部脉。《难经》将寸口的寸关尺三部,各又分浮中沉三候,这就是寸口诊法的三部九候,与遍诊法的三部九候名同而实异。 寸关尺分候脏腑首见于《内经》,所叙述的内容为:左寸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右寸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 左关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左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中;右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中。 课本上那些理论都是死的,同学们根本就很难理解,甚至,课本上说的具体位置在哪,他们也不清楚。 但是,现在不一样,萧晨说得清清楚楚。 在这个女生已经感觉到那脉象的时候,萧晨让她先下去,然后轮到其他学生上来。 像丹波葵。 她在东洋的时候,她早已跟着父亲学过,所以像脉诊这样基础的,对她来说肯定不是什么问题。 但是,她知道自己在脉象方面也是比较薄弱,因为脉诊结果太多,不能确定是不是哪种脉象,到时再进行中医辩证的时候,出现的结果就不一样,现在来到中医药大学这里,没想到,居然可以重新跟着萧晨学。 “我感觉到了。”丹波葵说道。 她是中医世家,又这东洋富士大学读到大三了。 “你不用把结果说出来,你自己先记下来,等一会我公布结果的时候,你再看看是否正确?” 丹波葵下去,轮到其他同学上来。 一直到最后一个同学,包括秦致刚才都已经上来感受到了。 不过,这个女生一直坐在那里,除了被其他同学脉诊外,她自己还没有感觉到。 “你来给我脉诊看看。” 萧晨伸出手,让那个女生给他脉诊。 女生按照萧晨说的,她很快也感觉到。 她真的有种说不出来的尊敬感觉。 “萧晨,我真的感觉到了。” “辛苦你了先下去吧。” 在那个女生下去的时候,萧晨说道:“现在你们自己看看课本,这到底是属于哪种脉象结果?” 现在课本按照28种脉诊结果来区分的。 当然,中医其他书籍,或者其他名家脉诊结果可能也其他分发,甚至有分到三十多种的。 脉学发展过程中,由于医生对脉象的体会不同,而且对脉象命名也不一致,以致脉象的名称繁多。 《内经》记载脉象21种,我国最早的脉学专书《脉经》提出24种脉象,《濒湖脉学》提出27种,李士材的《诊家正眼》又增加疾脉,故近代多从28种脉论述。 脉象的辨别是通过位、数、形、势等四方面来体察的,具体地说,是通过脉象的部位、至数、长度、宽度、力度、流利度、紧张度、均匀度八方面来辨识的。 如浮沉是脉位的不同,迟数是至数的不同,虚实是力量强弱(气势)的不同。 有些脉象,又是几个方面相结合的,如洪、细则是形态和气势的不同。 各脉象均有着其不同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