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钱赋多少
也不知李都督与钟相公说了甚,反正自此过后,都督府与相公府之间的关系融洽了些许,就连大公子钟邕,也入了都督府,成为书记官,一时间朝野汹汹。 人人都道,李都督已经掌握朝政,整个大汉江山,不日就要颠覆了。 只有一人则满心的不舒服,衣带诏事件可是他精心策划的晋升前途,如此草草了事,简直是太恶心了。 刘昱心中憋屈的不行。 与他的憋屈相比,海龙军的周奎,可谓是兴高采烈,兴奋至极。 自从郎君入主番禺城以来,海龙军就一直静悄悄地待在港口码头,好似个隐形的,被完全忽略。 在老头领退休后,周奎凭借着功劳,名正言顺的成为海龙军的指挥使,整个南汉的海军,都由他掌控。 可是,海军不比陆军,在整个朝廷的影响微乎其微的,自然而然,地位低了不止一筹,连个禁军的指挥使都不如。 今次郎君唤我,相必有重任加与我! 心中畅快,就连步伐也快了不少,周奎抛出一串铜钱出来,不管门房的感谢,急匆匆而入。 “老爷,海龙军的周指挥来了!” “让他进来了吧!”李嘉挥了挥手,又与主管户部与工部的崔泉崔相公,继续展开话题,畅谈起来。 “自从免了其他杂税,夏收在即,相公估摸着可能收多少钱?” “朝廷上下,能收到手的,也不过是那些正税罢了,其他的杂税入手不过百一,要么入了内廷,要么就被地方吞并,与往日相比,差不离多少!” 对于税收,这可是朝廷存续的根本,崔相公自然一清二楚,他心中算了几下,正声道: “盐税,商税,关市,夏税,专卖,每年入朝廷不过七十万贯,其他的谷粮三十万石,无兵无灾,又免了修宫之事,支持朝廷开销绰绰有余!” 七十万贯不少了,纳税人口不过一百来万,而南唐人口五百万,纳税也不过两百万贯左右,人均纳税高处数筹。 这还是把市舶司去掉之故,不然会更多。 南汉继承了唐制,施行两税法,只收钱粮,所依据的,依旧是高祖时的田亩来计算。 也就是说,哪怕一户平民几十年前家产万贯,但后代败家,一无所有,但仍旧需要承担几十年前的税收标准,可谓是助长了土地兼并。 贫民一无所有,依旧承担了巨大的税收,地主豪绅家产万贯,却只需承担小小的部分税收,甚至还转嫁在贫民身上。 纳税的民户,越来越少了。 南汉朝廷的财政,在整个五代时期,与蜀国一般,都是出奇的富裕,一个是远离战争,一个是凭借海贸,每年从国外流入岭南的白银,不下于十万两。 岭南银贱,一两白银不过两贯钱,而南唐,就是三贯,中原,则是五贯。 可惜,只有南汉因为白银较多,所以能当做税收钱币,而其余的各国,只能当作赏钱,不作正钱。 “田税额度各为多少?”两税制度,是按照田地的肥沃来征收的,而不是亩产多少,比如今天大旱,亩产于零,但是仍旧需要缴纳规定的田税。 “上田每顷税钱2100文,中田每顷税钱1800文,下田每顷税钱1500文!” 李嘉算了算,每顷百亩,每亩最低15钱,看着不高,只值市价半斗米钱,两税只征铜钱,农户要纳税必须缴纳铜钱,那么必须去粮商或者地主那换铜钱,粮商在夏收米贱之时,每斗五钱已经算良心价。 虽然后期又以谷物来计,但地方仍旧施行钱计,一则便宜方便,二则能能捞钱。 下田,每亩产一石不到,十五钱,就是三斗,田税就近三成,若是加上丁钱,其他杂税,以及徭役等,当个农户岂不是等死吗? “今天无涝无旱,也无兵灾,夏收在即,却是谷贱伤农啊!” 李嘉摇了摇头,士农工商,最苦就是农民,他迫切的希望,想做些什么。 李世民时期斗米三钱,但那时施行均田制,租庸制,缴纳实物,所以百姓欢愉。 但,夏收在即,临时的改变却是最为无脑的,这个岭南小国,还需要按照原来的轨道继续下去,至少要撑过这个夏收。 “既然钱粮够用,那么今年,就多修一些河堤,多修些官道吧!”李嘉叹了口气,说道。 “这是应有之意!”崔相公点了点头,又看到周奎的到来,很识相的选择离去。 “这民生多艰啊!农户最为困苦!” “这不是有了都督吗?都督一来,整个大汉农户可就轻松了不少,没有那些杂税,今年好歹比往年好上不少呢!” 周奎连忙起身,嘿嘿一笑,夸赞道。 对此,李嘉笑了笑,收下了。 杂税是什么?就是不在正税里的一切税收。 比如,商杂税,主要包括关税、市税、茶税、商旅通行税、油税、蔬果税、桑税、桥道钱、牛租等。 农户的,农器钱、酒曲钱、牛皮税(每十顷征收一张牛皮)和进际税(每四十亩,按四十六亩收税),捕鱼都有使宅鱼,打柴有柴钱等等,不胜枚举。 而我们的大宋,就完全继承了这些税法,未曾改变多少。 可以说,这些东西一减,至少能让百姓省去一半的负担。 百姓有钱了,自然花钱消费,商税就起来了。 “送往高丽的铜钱,已经到了吧!”李嘉问道。 总算,他还没有忘记自己在高丽还有一个铸钱的使命,朝鲜半岛的铜料源源不断地来到岭南,然后被铸成铜钱,回流到高丽。 第一批十万贯的铜钱,已经铸成,前些日子才启程。 “料想已经到了,都督请放心!”周奎坐在椅子上,有些不习惯,粗声说道。 “海龙军我自然是放心的,此事唤你而来,为的是占城一事!” “臣下自然晓得,占城国劫掠咱们汉人的商船,自当要严惩一番,兄弟们早已经准备好了,就等主公吩咐!” 周奎实在坐不住了,一下就跳了出来,兴奋地说道: “臣必不辜负主公的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