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侯门医妃有点毒在线阅读 - 第1304节

第1304节

    “对啊!你已经是寰宇运输的众多股东之一。”

    “谢谢,谢谢!”

    “不客气!把东西带好,不要有遗漏。下一位!”

    曹大郎挤出人群,难掩一脸激动和兴奋。

    他将购买凭证以及各种证件,用棉布包裹起来,贴身放着。

    在约定的地方,等候其他难民。

    众人一会合,七嘴八舌,说个不停。

    今儿是大日子,值得庆贺。

    ……

    城南百家坊。

    过去这里是典型的窝棚区,不到一里的坊市,住了几千人。

    棚子搭棚子,人挤人。

    原本只能住二三十个人的宅院,进行各种隔断改造后,硬生生挤了上百个人住在里面。

    居住条件有多差,可想而知。

    每天为了打水,上茅房,洗衣服做饭这些鸡零狗碎的事情,天天发生争吵。

    绣衣卫都不乐意来这边巡视。

    环境差,气味难闻,人口流动大,难以管束。

    也就意味着治安差。

    经常发生偷盗事件。

    多年前,四海房产就打算拆迁改造百家坊。

    因为价格没谈拢,产权混乱,各种扯皮,拖延了将近十年,直到四海耐心耗尽,决定放弃,百家坊的房主们才松口,接受了四海的拆迁条件。

    去年秋天,百家坊开始了拆迁改造。

    几千人责令在半个月内搬走,为这事,还发生了械斗。闹到京城府尹衙门,打了一场官司。

    半个月期限一到,四海房产开始进行强拆。

    又是一次械斗。

    总而言之,百家坊从计划拆迁,到正式拆迁就没太平过。

    房主们没闹事了,租客们反而闹起来。

    若非四海足够强硬,肯定会被这帮贪心不足的租客咬下一块肉。

    磕磕碰碰,直到今年,全新的百家坊建了起来。

    这里变成了文房四宝,图书档案一条街。

    同文青书局有合作的商家,很多都在百家坊租了铺面,就近做生意。

    在百家坊最里面,有个偌大的宅院。

    仿造兰台寺,这里成为四海和寰宇和资料库,档案室。

    在四海内部,这里被称之为“内书房”。

    顾名思义,四海寰宇的内部书房。

    档案室公房内,几十个书办,正在埋头登记每个购买寰宇运输股份的股民信息。

    姓名,籍贯,出生年月,家庭成员,大致模样,居住何处,购买几股等等信息,全都被登记在信息表上,一式五份。

    旁边,还有能工巧匠,将股民信息刻在竹片上。

    以防发生意外,比如发生走水,还有挽救的机会。

    这些书办,大部分都是从山河书院聘请。

    雕刻的工匠,则是从百工学院聘请。

    他们日以继夜,已经在档案室公房工作了数个日夜。

    若是他们愿意,可以一直留在内书房,成为这里的正式员工,拿着丰厚的薪水,享受各种福利津贴。

    第885章 消息灵通的崔七

    “甲壹归档!”

    “好嘞,甲壹归档!”

    伙计们用箩筐装着一千份登记完整的档案,以及竹片,运送到档案室。

    高高的档案室,书架快修到了房顶。

    伙计们按照序列号,将每份档案放在甲壹室。

    “都放好了吗?”管事走进档案室问道。

    “都放好了,也检查了一遍,都是按照序列号排,没有出错。”

    管事拿着检索用的册子,随意抽查,很容易就从书柜里面找出了要找的档案。

    不错,不错。顺序没乱就好。

    “放了药吗?”

    “放了药包。保证虫子老鼠都不敢来。”

    档案储存,最怕虫蛀以及老鼠啃咬。

    所以要经常更换驱虫驱鼠的药包。

    管事指着房屋吊顶,“那里面的药包更换了吗?”

    “这就去换。”

    几个伙计搭着梯子上了吊顶,更换放在里面的药包。

    忙活完了,伙计问管事,“那些外地的股民,领分红的时候,怎么查他们的档案?万一有人冒领怎么办?”

    管事说道:“这事不用你们操心,上面早就想到了。陈总管这些年一直在外面跑动,已经跑到了江南,手头上捏着大把的资料。不是我吹,查个人,我们四海比地方官府的效率还高。”

    陈二壮领着差事,深入广大乡村,推行乡村农业经济。

    跑完了京畿每个县,每个乡,每个村,一路南下,已经跑去了江南。

    凡是四海农业合作商行的伙计到过的地方,别管多封闭的乡村,伙计们都能将村子里的情况摸个底朝天。

    人口,人名,各家经济情况。

    当地风俗人情,土地肥瘦,适合种植什么农作物等等情况,全都有着完整的记录。

    这些记录资料,全都在四海的“内书房”资料库,分门别类存放。

    四海农业合作商行,配合其他商行合作商,将买卖深入乡村。

    对这些村镇,进行着持续而有效的观察和记录,准确的掌握着这些村落的人口变化,经济增减。

    这些资料看似繁琐,对于官府来说,太宝贵了。

    当年先帝还在的时候,顾玖透露过一点边角料。

    文德帝登基后,关于人口统计这一块的信息,顾玖是半点没透露。

    皇孙同皇子的待遇,总归是不一样的。

    陈二壮这几年都不在京城,恐怕很多人都已经忘了四海肉菜店当年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忘了京畿乡村市场的开发,全是沾了四海肉菜店的光。

    四海内部人员,也从不主动提起这一块。

    时间一长,就没人议论。

    大家只关心四海肉菜店每天价格波动,不再关心这些肉菜从哪里来。更不关心记忆中贫困的乡村如今又是怎么一番面貌。

    但是有一个人关心。

    王学成的老家,在京畿最偏远的山区里面。

    他们村,在整个京畿都属于最穷的那一撮。

    他们家因为他父亲有一门木匠手艺,日子还过得去,在当地就算是少有的富户。

    若是放在别的地方,只能算勉强解决了温饱,根本称不上富户。

    王学成请假回了一趟老家。

    他是切实感到了老家的变化。

    通往村里的路拓宽了一倍,靠镇子这一截路,还铺上了水泥。

    村子里,以前就他家,还有里正家里,修着砖瓦房。

    如今,村里多出了好几栋砖瓦房。

    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养着鸡鸭,山上种着红薯。

    红薯可以用来酿酒,还可以当做口粮。

    这是一个贫瘠的村子,靠着种红薯,种药材,搞点家禽养殖,日子渐渐火红起来。

    日子好了,大家都想着翻修翻修旧房子,打几件新家具。

    王家父子,身为十里八乡有名的木匠,接到的木工活也随之增多。

    所得收入,足够一家人吃穿住用。

    王家父子三人,一手木匠手艺,也多了不少活计。

    然而,这个村落依旧保守闭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