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戏精穿进苦情剧在线阅读 - 第30页

第30页

    小燕喜欢百合?奶奶给你种两棵。rdquo;

    杨奶奶说到做到,很快弄了两棵百合种球回来,让贺小燕帮着她一起种下了。

    其实现在不是种百合的好季节,但是咱们好好照料,她总是能开花的。就像人,虽然生在不太平的时代,但照料好了,总有芬芳的那一日。rdquo;

    贺小燕懵懵懂懂。

    水银在家里的时候会教贺小燕写字算数,还有钢琴,钢琴是贺小燕自己主动要求学的。她第一次提出要求,羞愧地脑袋都低到胸口去了,声音特别小。

    孩童的自卑往往会伴随一生,水银让她坐在身边,教她弹钢琴。最开始,她连琴键都不敢大声按,水银只能按着她的手指带着她。

    要是世道再太平点就好了,送孩子去上学,多学点知识,人也会活泼点。rdquo;杨奶奶看着那边认真按琴键的贺小燕,和水银感叹。

    水银最近在和她学缝纫,缝着一件勾破了小口子的裙子,闻言说:这边的学校,都是收的十几岁的年轻人,几岁的孩子是不收的。rdquo;

    杨奶奶抖抖手上的报纸,扶着眼镜细看,嘴里抱怨:你看看这些老夫子,天天在报纸上吵来吵去,说什么现在开办的那些大学不像话,让女孩子入学,剪了头发,穿着露小腿的裙子,和男人混在一处不成体统。体统是什么?不就是规矩吗,可规矩这东西是死的,要一直变的。rdquo;

    不管男女,多读书才是好,道理都在书上写着呢,人多看书,看那些不同的言论和想法,脑子就会清醒,他们不让女子看书,无非就是怕人聪明了自主了就不好骗罢了。时代在往前,这些老古板,大清都亡了多少年了还在搞那老一套。rdquo;

    老人家说着不住摇头:当初我和先生送女儿去国外上学,回国后她们却要被人骂,我那时真是生气。现在的局势和那时候相比又好了很多,有不少开明的新派人士愿意送子女都去读书,万望这些女孩子珍惜得来不易的学习机会,以后才会有更多女孩子能求学。rdquo;

    唉,你看。rdquo;杨奶奶把报纸递过来指给水银看上面的言论,这个先生是个爱国人士,对于其他的事都有见地,在报纸上发表过不少激励国人的言论,可偏偏在女性的事情上如此狭隘。我真希望以后再没有这些诛心的言论了,我们女子被束缚太久,不该一直困于家庭后宅不得自由。rdquo;

    水银抚平那一条缝合线,看一眼这位为现状悲愤忧虑的老人家,笑了一下,会的,等到以后,女孩子也能和男孩子一样上学去学知识,不会再有人在报纸上大骂这样不成体统。rdquo;

    第15章 后妈五

    水银坐在落地窗的钢琴前演示,小男孩就站在一边仔细听着看着,水银讲述完了需要注意的几个点,起身退后,和学生换了个位置,让他再试弹一遍。

    她这个学生姓卫,叫做卫锦桓,水银差不多教了他一年,相处得还算不错。这孩子虽然在钢琴的学习上没有特别聪颖,但胜在学习认真,水银连带着教他的英文,他学的比钢琴快多了,两人从半年前就开始经常用英文对话,水银不单单是教他,自己也在借机会熟悉现在的英语发音。

    学生的父母偶尔见到,都对水银这个老师非常满意。

    结束今天的教学,水银提起包准备回去。卫妈妈从沙发上坐起来,客气地笑着,送了她一瓶酒和礼盒包装的巧克力甜食,这都快要中秋了,这是送木老师的节礼,我家的锦桓真是麻烦您了。rdquo;

    水银收下这体面的谢礼,和她客气聊了几句,这才被送到门口离开。

    国人这个时候,大多数人还是很看重尊师重道rdquo;的传统,卫家妈妈对水银的态度比起当初好了不止一星半点。一来是因为她确实教得好,二来也是因为水银现在已经和一年前完全不同。

    木香这身体说到底也才三十一岁,俗话说,居移气,养移体rdquo;,一个人生活的环境和生活品质改变了,人的外貌和气质也会随之变化。现在的她看上去完全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女郎,和当初的木香判若两人。

    虽然不像时下讲究时髦的女士们那样将头发烫的整整齐齐,但发尾稍稍一卷,别在脑后格外有种知性美,再加上她气质温和,穿着得体,别说卫家人,就是杨奶奶那边老区邻居们见了她都喜欢,还有人试图给她做媒。

    提着酒和巧克力,水银乘着黄包车回去,路上还停下来买了两支百合花。

    这已经是个定例,只要花市上有,每隔一段时间她都会在下班时候顺手买两支百合回去。

    到家门口,水银就听到院子里有熟悉的笑声,是个声音很软糯,语气有点娇嗲的女声,正在逗贺小燕:小燕儿啊,姨姨给你买了漂亮衣服和糖果,你怎么还是最喜欢你妈妈呀,也不哄哄姨姨,反正你妈妈现在不在,你说一句最喜欢姨姨嘛,你妈妈又不知道~rdquo;

    贺小燕的声音哼哼唧唧的,就是不肯说,被逼急了还讷讷坚持:最喜欢妈妈。rdquo;

    这小女孩水银自问也没对她多好,但她就是特别依赖喜欢她。

    她走进家门,果然看见杨奶奶和贺小燕,还有一个看上去二十多的年轻女士在院子里坐着。这位女士已经三十多快四十岁了,是杨奶奶的三女儿,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还在沪市的孩子。她早年离异,没有孩子,开了一家进口糖果铺,平时工作繁忙很少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