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盘棋
很显然,袁绍对于天子已经重归自主、中立之后,依然有人会图谋把朝廷中枢彻底掀翻,感到不可置信。 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韪,岂不是要被诸侯共诛之? 哪怕诸侯内心其实根本不在乎皇帝不皇帝,但问题是他们很乐意有出头鸟跳出来,把群殴的借口送上门啊。 只要有借口,哪怕前一天晚上自己也宅被窝里跟小妾说着大逆不道的话,第二天一早一个个都会如狼似虎化身汉室忠臣的。 毕竟袁绍还是非常相信心理惯性的强大力量的,哪怕几年前他形势大好,他也只敢考虑拥立刘虞,而没膨胀到觉得自己也能上。 所以面对这个质疑,杨修没有立刻回答他,而是发挥一下沉默的力量,就像元首的演讲一样,先严肃的微笑,看着对方,用眼神让对方自己反思,等对方心里发毛开始微微自我怀疑时,才恰到好处报答案。 只见杨修悲天悯人地说:“明公光明磊落,无法想象逆臣的心态,也不为怪。但请明公设身处地想一想:如今的朝廷中枢,是不是貌似稳定,实则危如累卵?强枝弱干头重脚轻,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大将军朱儁,这无话可说,平黄巾三杰,卢公、皇甫公故后,天下护汉名将已无出其右者。朱公辅政,天下咸服。可朱公也早已年过六旬,身体每况愈下,未来天下,终究不是他撑得起来的。 我们再看朝廷中枢实际控制的区域和兵马。陛下能直接指挥的,不过弘农、河南区区两郡之地。弘农如今养兵五万,段煨四万,董承一万。纵然段煨勤于农事,光靠弘农一郡也是养不活那么多兵马的,未来肯定要裁军屯田—— 李傕郭汜当政之时,虽然段煨也能养活一个中郎将部四万兵马,但那是有长安朝廷接济的,李傕劫掠百姓所得,也要资助一部分段煨的军饷,段煨才肯为他挡住关东之敌。如今陛下要自立,就不能再让汉中王填补段煨军的全部军饷缺额,否则陛下会担心段煨究竟为谁效劳。 而河南养兵近两万,为朱儁所部,也已竭尽民力。雒阳被董贼焚烧之后,虽得前将军关羽、孙讨逆将军合力挽救,河南尹勉强有三十万人口,也不可能养更多兵了。 中枢常年衰弱,兵马钱粮都远不如外镇诸侯,所以这是一个不稳定的平衡,并不是朝廷中枢有多强的自保之力,只是四方诸侯夹着朝廷,谁也不敢先动手以授其他各方口实罢了。若是有机会,可以做得神不知鬼不觉,或者是非常突然,又或者是找得到天赐良机的借口,那么只要他有一击而中的把握,说不定就会野心膨胀。” 杨修率先从“如果有人得到了机会,突然袭击能不能秒掉朝廷中枢”这个角度分析,袁绍也觉得确实有道理,承认了只要想干,秒杀的能力是有的。 剩下的,就是敢不敢秒杀、怎么才会有秒杀借口的问题了。 袁绍不禁在席子上往前挪了半尺,愈发压低声音,虚心求教:“德祖,那你倒是说说,纵然能,他们又如何敢?” 杨修一挥手,斩钉截铁地说:“如何不敢?朝廷被人找到借口的隐患,实在是很多。首先第一条,我刚才说了,若是朱儁病故之时,中枢有变,陛下下诏给其他中枢将领升官,填补大将军之缺,敢问明公,到时候您心服么?就不会怀疑又有中枢近臣窃命了? 再退一步,众所周知,如今董承是陛下身边最受信任的心腹,可董承不过是董卓所提拔,除了此次救驾以外,之前无寸功于天下。陛下居然只因救命私恩,动辄以车骑将军相授,岂非德不配位? 而董承之亲近信任,全靠其为国舅,有外戚身份,与皇室同休戚。但陛下东逃之时,伏皇后被弑,董贵人亦死于李傕之手。陛下今年因为失德,而且临时住在弘农行在,不好再立皇后,只敢收纳一些逃出去未曾受辱的宫女,勉强充实内充。 可知道陛下将来到了雒阳,甚至回到长安,他是会重新选取后妃的。到时候,除了刘姓宗室藩王、州牧无法献女进上,其余外姓诸侯都是有可能送女的。有了新的国舅国丈,董承又何以自处? 若是到时候诸侯请陛下给新外戚加官,董承要不要阻止?如果不阻止,若是新外戚学习何进,邀请诸侯进京,又当如何?若是阻止,会不会给外镇诸侯讨伐新国贼的机会?到时候,董承说不定就成了‘渐渐膨胀,妄图挟君’的新恶了! 要是到了那一天,有野心的诸侯动手的决心,也就没那么难下了。说不定他们会以为自己可以瞒天过海,就算导致陛下有什么不测,也能栽赃到董承头上—— 当初王允死时,王允并没有以天子的性命威胁李傕郭汜,那是因为王允知道自己是忠臣,也知道李傕郭汜不在乎天子死活,也不在乎是否背负上害死天子的恶名。 但李傕死前,他肯定是想过用天子的性命威胁汉中王的,因为他知道汉中王是忠臣,至少汉中王不想背负上害死天子的恶名。但将来,如果第三次出现这种更替,新来的人在乎天子死活么?董承之忠诚,又能与王允一样么?夺的一方,与守的一方,只要任何一方坚贞之心略有瑕疵,都会地动山摇,天运撑过两次,不代表还能撑过第三次。” 屠龙少年,终于渐渐会成长为恶龙。董承毕竟出身不是很干净,也没有实打实的军功,根基太浅了。 要是让李素推演这个问题的话,他的猜测绝对会比杨修更激进,说不定他就敢这么想:要是皇帝将来要让某个诸侯新国舅上位,董承说不定会不甘失败、拿着“衣带诏”给另一些与那家新外戚诸侯不对付的诸侯,让他们共讨国贼。 说到底,强枝弱干是个不稳定系统,迟早是要出事的。 平衡是动态的,需要不停的添砖加瓦修补。而不平衡是天然的,只要那种试图让平衡维持下去的添砖加瓦哪一天停了,哪一天就会崩。 袁绍默默听完,这才意识到,皇帝居然前两次都活下来了,实在是运气太好。但是,他身边护驾的人质量也越来越差,朝廷的威严在每一次侥幸活下来当中都受到了严重摧残。 比如这第二次活下来,皇帝抛弃了太多威望,也做了太多失德,才变成现在这样虚弱。虽然重获自由,但外镇诸侯根本不可能再让他撤换地方长官,这就是失德降威的反噬。 袁绍沉思良久,艰难地问:“那你以为,曹操,袁术,刘表,何人会成为将来忍不住的那一个?” 这个问题,杨修没有立刻正面回答,他拱手告罪,然后坚持先铺垫一些别的材料:“明公恕罪,此问修不能立即回答。因为纵然修脱口而出,那也不过是毫无根据的铁口直断,明公就算信了,也会心中狐疑。 故而,回答之前,修想先强调一点,把天下诸侯在对待天子的姿态问题上,为明公划一条线,让明公看清,哪些人与明公是站在一边的,哪些人又是站在另一边的。” 到了这一步,袁绍已经彻底希望杨修好好剖析清楚,因为他知道这里面每一句话都是大逆不道,普通谋士根本不敢在人多的时候说出口,只有沾亲带故的人才能私下里说说。 袁绍一脸礼贤下士:“但说无妨。” 杨修:“说句大逆不道的话,陛下之前派遣张义来向明公示好,以王允辅政期间朝命皆为天子本意、李傕挟政期间所命均为乱命划线。明公可知,这是谁教陛下如此安抚诸侯的?” 袁绍:“谁?” 杨修:“右将军李素。右将军可谓当世知天命之人,他深知即使让陛下指洛水为誓,安抚明公不必介意公孙瓒、刘虞之事,明公也未必肯输诚心服。唯有让陛下想出一条对天下所有诸侯共同的许诺,让陛下也不敢轻易毁诺、不敢冒失信于天下全体诸侯的风险,以这样的许诺来取信明公,明公才会彻底诚服——敢问明公,您心中此刻是不是这般彻底诚服?” 袁绍微微一惊,有一种被看穿了心事的不爽,但随即想到没有外人,不会丢脸,也就罢了。 李素给刘协出的主意,其实就是弄一套类似于西方《大宪章》的君臣约定,刘协对袁绍的许诺不能以单独的许诺体现,得是有一套一以贯之的总原则,为天下所有诸侯拥戴,这样毁诺一方的代价和失信足够大,互信的保障才彻底。 所以,才必须体现为“凡是王允时期的都是皇帝真实意思表示,凡是李傕时期的都是乱命”这样的一贯划线。 袁绍缓了一会儿后,狐疑地问:“既是右将军教导陛下,右将军又为何要帮助袁某、改善袁某与陛下的互信?” 虽然语气还有些狐疑,但袁绍居然不知不觉用了“袁某”这个自称,显然是对李素的这个布局示好还挺感激的。 毕竟袁绍心中一直担心皇帝清算他曾试图拥立刘虞的黑历史,这是他对朝廷中枢最大的一块心病。 杨修这次没有卖关子,爽快地揭开了谜底:“因为明公在对待陛下的问题上,与汉中王利益应该是潜在一致的——汉中王与故燕王,都是王允当权那两个月的受益者,陛下在那段时间里只追认了两个地方诸侯的既得利益,分别是汉中王与燕王。 所以,右将军名为帮助陛下笼络明公、如此划线巩固明公的利益,消弭明公的担心,实则也是在固化确定汉中王的既得利益。 同理,令弟袁公路,则是从反面受益于这条划线——他在李傕当权时期,多次驳斥李傕的乱命,以诛杀附逆党羽为名,扩大地盘,如杀扬州刺史陈温。而且令弟似乎在天子陷于贼手的那些年里,曾有一些不臣之言,陛下也以当时处于蒙尘之态这条划线、隐忍无视了。所以,令弟对于‘当今天子长久存在下去’的态度,应该是与明公同进退的。” 最后半句话,杨修实在没法说出口,因为那是“如果你袁绍觉得天子碍手碍脚,那么袁术也会觉得皇帝碍手碍脚”。 而且你袁绍是目前不觉得碍手碍脚、过一两年后把张燕、乌桓、河套五郡那些目前还没瓜分完的反贼地盘吃干抹净之后,才会觉得碍手碍脚。 而袁术是现在就已经觉得碍手碍脚了。 刘备袁绍袁术,都觉得皇帝碍手碍脚,但第一个跳出来的会帮其他人做恶人! 潜台词说到这个份上,袁绍已经懂了,也微微抬手示意杨修不用说了。 毕竟,“我将来也会觉得皇帝碍手碍脚”这种话,不好意思真的说出口,大家心里明白就好。 袁绍叹息了一声,只是有些不甘,所以都没过过脑子,换了一个问法:“诚如德祖所言,那曹孟德难道就永远不会觉得今上碍手碍脚?” 杨修:“不会,因为曹操从未起过自立之心,而且当年成皋、荥阳之时,他公然说过‘诸公北面,我自西向’。此言在今上心中大大加分,曹孟德巴不得今上春秋鼎盛,因为天下其他诸侯肯定比他先忍不住。” 袁绍眼皮子一跳:该死!差点儿忘了!孟德小老弟那个狡猾之徒!当初他可是让咱扮演拥立刘虞的恶人,他自己大大在长安的皇帝那儿刷了一波忠臣的名声,他怎么可能是跟自己对皇帝一个态度呢? 但这时候,袁绍忽然就发现自己陷入了两难:跟自己态度不同的人,反而无法利用,而是要一直忍着,或者想办法降服。倒是跟自己态度一致的人,才可以利用,谁让自己就不喜欢皇帝一直干下去呢。 利用了弟弟去出头,最后却要消灭弟弟,而且双方还不接壤,消灭袁术的过程中,自己未必捞得到多少直辖地盘。反而曹操跟袁术接壤,真到了那一天,说不定曹操实际得利更多,闷声发大财。 不利用曹操,却也没有借口对付曹操,曹操说不定还会非常积极主动想成为新的外戚,甚至接替董承,继续把朝廷现状维持下去——不得不承认,曹操是最适合拥立刘协的。 当然袁绍肯定不能容忍这一天的出现,哪怕皇帝死了都好,都这样了,肯定要严防死守。 想到这一步,袁绍终于豁然开朗,自己脑补出了刘备派杨修跟他示好的深意: 要是皇帝死了,那他袁绍就可以名正言顺拥立燕王刘和,跟新天子毫无芥蒂地、坦诚相待地、高效地挟新天子以令诸侯。 而到了那一刻……呵呵,若是刘虞还活着,刘虞称帝,刘备说不定只能乖乖称臣当个藩王。毕竟刘虞有大恩于刘备,刘备一辈子的仕途起点,在做到两千石郡守之前,一路都是刘虞提拔他的,这份恩德怎么都绕不过去。 可惜刘虞死了,袁绍还没狂妄到觉得光靠区区一个刘和的面子,都能让刘备称臣。 那么,最有可能的就是,如果真到了当今皇帝驭龙宾天、他拥立刘和的时候。 刘备也会捡漏称帝!到时候,就像光武之世,诸多刘姓子孙纷纷称帝,再争天下了。当然从地盘上来看,袁绍拥立的刘和的地盘,应该对应光武帝刘秀时起兵的“光武据河内”,刘备的关中之地,反而对应的是失败的更始帝刘玄的地盘。 当然刘备自己肯定不会觉得他对应的是更始帝那种垃圾,他肯定会自比“高祖保关中”,来对抗刘和的“光武据河内”。 至于其他诸侯,刘表或许等于刘盆子的地盘,外姓诸侯也会如光武之世时的公孙述、李贤等军阀一般,或一时依附某个刘姓称帝之人,或看准时机再正式自立。 袁绍毕竟读过历史,后面的他会自己脑补联想。 “刘备这是暗示我,虽然他最终会是我的敌手,但目前我们却依然还有共同的利益,要共同诱导天下向东西二帝的局面去走,在实现这一步之前,曹操这些人,反而才是我们共同的敌人,因为曹操是希望今上一直存在下去、并从中牟利的…… 唉,有些人明明知道他最终是你的敌人,但目前这个阶段却不是!你还得对他好,跟他虚与委蛇合作!” 袁绍脑中很是混乱,好久才把这个“未来的敌人现在却暂时还是朋友”的逻辑捋顺了,简直差点儿精神分裂。 玩政治的都太脏了。 他要是能开上帝视角知道后世历史,那肯定会带入到二战末期,两大阵营一边要先想着“先把元首灭了,这是共同利益”,但一边又得留着一手,时刻保持清醒意识到“元首被干掉的那一刻,就是冷战开始之时”。 袁绍郁闷纠结了好久,决定不去想那些龌龊的、几年之后才需要担心的问题,长出了一口气,喝问道:“不管那曹阿瞒了!且说,如果公路小儿有可能忍不住,我们要如何才能让他忍不住?” “捧!”杨修毫不犹豫地吐出一个字眼,“要让袁公路飘飘然,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觉得四周都是支持他的人。 比如,汉中王需要仰赖他的钱粮救济关中大灾,还要默许他麾下桥蕤以区区孱弱兵马便拥有京兆五县,哪怕陛下钦封的京兆尹、右将军李素兵力比桥蕤强得多,也得忍让,这就会让袁术渐渐飘然。 又比如,袁术向来看不起明公,明公若是能一时隐忍,看到袁术肯卖粮接济汉中王,你也跟着效法袁术之作为。 再比如,你还要作书示好,将你的卖粮行为的原因说成是‘效法弟之义举,甘附骥尾’,袁术岂有不以书示世人、以显他才是袁氏人望所归? 这些例子都是随手而举,只要明公与汉中王这两个袁术每日对比的近邻与族人,都在边地拓展钱粮军马人丁,而他困在天下腹心不得伸展,再时时有人吹捧。利诱夸赞双管齐下,再待朱儁、董承有变,他岂会不权欲熏心? 只不过,真到了那一天,还请袁公记得前面那个问题——曹孟德跟你们不是一条心的。话说到这个份上,我也不怕告诉明公了,右将军此次,让我带来一名俘虏,乃是曹操幕下机密从事,名叫薛悌。 他被抓之时,正在长安联络曹操埋伏于李傕朝廷内、现在又为汉中王效命的京兆户曹王必。根据他们招供已经不难看出,王必和薛悌想要拼命破坏明公与汉中王的关系。 显然曹操也看出了唯有如此,才能用明公曾拥立燕王的举动在陛下那儿给明公下眼药,让明公与汉中王相互敌视,为他讨好天子创造空间。” 杨修直到这最后一刻,才把薛悌这颗棋子拿出来。 若是今天一来就拿出来,袁绍还未必肯信。 但他现在已经认定了“曹操在是否要现在这个皇帝”的问题上,跟他意见是始终抵触的,一个要拥护牟利,一个要另立牟利。 所以,哪怕薛悌还没开口,袁绍都已经信了三四分了。 袁绍肾上腺素一阵飙升,先紧急秘密带上俘虏,亲自拷问了一些。虽然薛悌语焉不详,他自己也不知道太多,但似乎也够了。 袁绍如同暴怒的老虎,盘算着如何利用好这个“曹操离间诸侯”的把柄,到皇帝那儿逼一个讨贼令来,或者师出有名慑服曹操。 当然了,就算干不掉曹操,至少也要榨取曹操几个郡的实际控制权。 为了这事儿,他连夜召见了今晚本来都没资格参加晚宴的田丰——主要是袁绍也怕田丰的臭脾气会坏事。 招来之后,袁绍别的事儿也不让田丰发表意见,只是把薛悌的口供和刚问出来的复查结果丢给田丰,让他想想“如果以此为借口,问朝廷要诏命对付曹操,具体怎么对付,如何开条件比较好”。 田丰的办事能力当然还是很强的,稍微确认了一下,先反问袁绍的基调:“明公欲花费数年之功、吞并曹操,还是为了惩戒曹操,削弱其力,并且为后续与袁公路的争夺铺垫?” 袁绍想了想:“争天下者,袁术也,与曹操之争斗,不可影响其余。” 田丰想了想:“既如此,主公真到了对曹操动兵之时,当以“曹操离间诸侯、阻塞王路”为罪名。如此,若能攻下曹操全境,也算是遵从陛下‘以燕王总统六州’之命。 若是无力攻下曹操全境,也好以此为由,战而胜之,而后逼迫曹操臣服、让出数郡之地 由明公直辖。比如兖州的陈留、东郡二处。 因为这二郡是曹操与司隶接壤的二郡,也是朝廷天使来邺城时必须经过之地,还跟袁术 的豫州颍川、陈郡接壤。曹操既然‘阻塞王路’,就要把他阻塞王路的那几个郡拿过来,才能阻止他再犯此罪,也能确保天子不被曹操的继续诬告离间所蒙蔽。 同时,只要东郡、陈留落入明公之手,万一将来袁术冒天下之大不韪,明公也能从陈留 出兵,直捣颍川郡治许县,分润豫州瓜分之利,而不虞因曹操阻隔而成飞地,岂不两全其美?” 袁绍眼睛一亮:田丰这个谋划好啊!可急可缓。 若是形势比较缓,将来有时间和实力慢慢吃掉曹操全境,那就慢慢吃掉,而且说不定也 不用全程靠军事手段解决,政治外交招降也是有可能的。 如果形势非常急,比如战事陷入僵持、只是稍微拿下几个郡,袁术又闹起来了,那也能 给曹操一个台阶下,把已经吞下去的胜利果实先落袋为安止盈。 “元皓妙计啊!既如此,明日我们就先与汉中王联盟亲善,而后作书给袁术,表示我在尊奉朝廷、结好刘备这件事上,唯他马首是瞻。最后,再到陛下那里诉苦告一状,跟曹操算他离间我和刘备这笔账!” 而杨修听了袁绍的最终决策,嘴角也是露出一丝冷笑。 他这次的出使,所做远远超出了李素的授权,但成果也是非常丰硕。 最关键的是,杨修夹带了私货,也是有私心的:正如子贡存鲁,从来不是只为鲁的利益,晋、越也从中受益了,也感激子贡。 杨修直到自己可以左右逢源,因为他跟袁绍的亲戚关系,哪怕袁绍最后得了天下,他这次的定策之功也能得到很多的好处,将来荣华富贵高官厚禄少不了的。 他是靠出卖刘备袁绍共同的敌人曹操和袁术,做了对刘备袁绍目前阶段都有好处的事情的,两头卖好。 当然了,这么干也有风险,首先是他确实超出授权了,还说了很多大逆不道的话。 其次,他今天说的这些,不能穿帮,要是哪天真的被李素知道了他吃完上家吃下家,而且额外帮袁绍加速扩张了,要找他清算,虽然不至于直接下狱问罪,但降职也是免不了的。 富贵险中求嘛,杨修觉得自己应该不会穿帮。 —— 居然又七千字了……那今天就是五千加七千,算还两更吧。还欠四更。 涉及到下一阶段天下外交总形势,不得不多写一点。因为已经完全脱离历史走向了,不写大家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