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守寡三年后,战死的夫君回来了在线阅读 - 第13页

第13页

    她直接跳过。

    她不懂什么面料,里衣便选了比较丝滑的料子,毕竟是贴身穿的,还是得穿着舒服才行。

    夫人好眼光,这料子做的里衣特别舒服,按照身量不同,一套里衣10到40文钱。

    孙书月道:我们家里就这几口人,每人三套,掌柜的你看着拿吧。

    掌柜的一听,知道这是来大生意了,赶紧的道:没问题没问题,夫人稍等。

    季大娘一听,立马道:每人三套?太多了吧?娘不用,你们每人两套就行了。

    孙书月却固执的道:下雨天衣服若是干不了,总得多来几套吧。

    说着,她对掌柜的使了个眼色,让他准备。

    四个奶娃娃一听竟然也有自己的新衣服,满心满眼的都是期待。

    只是,期待的背后,也在隐隐担心,这衣服买的多了,等于说家里的银子就不多了,那不就说明,娘很快就又要卖娃了吗?

    四个孩子的里衣一套只要10文钱,季小花的20文钱,孙书月和季大娘的都是25文钱。

    孙书月估计,40文钱的,应该是身材高大的男人的衣服的价格。

    随后,她又选了别的衣服。

    农村里的人要干活,外衣不用穿太好。

    孙书月道:你们自己也都挑几套衣裳,每人三套,要方便干活穿的。

    季大娘犹豫了下,赶紧跟着挑选。

    还给几个孩子挑了衣服。

    孩子们的衣服都挑了尺寸大一些的,方便他们接下来两年穿。

    季大娘甚至心里在想,等衣服穿不下了,再把这衣服送来这里卖了。

    她看好些衣服都是别人穿过的,肯定是不要了的衣服送来店内,便宜卖的。

    孙书月挑选好自己的后,想了想,再去看去年的冬季衣裳。

    有便宜的,质量不错的,也先买了几套。

    然后还给每人买了三双袜子,再买了一点布料,孙书月准备拿回去,让季小花有空就做几个肚兜。这一合计,竟然直接花去了一两银子。

    季大娘看着银子花出去,那叫一个心疼。

    但一想到家里七口人,每人都是里外各三套当季的衣裳,三双袜子,还买了四套冬季的外衣,还有一些布料,又觉得值得。

    毕竟在孙书月看来,那衣服的外衣的面料不怎么样,适合干粗活的时候穿,但在季大娘和季小花等人眼中,那可都是好料子!他们之前可都没穿过!

    掌柜的给他们将衣服都包好,一张脸笑的别提多灿烂了,多谢几位照顾小店生意,以后有需要再来啊。

    孙书月将抱着衣服的布包递给孙大娘,然后又去附近买了鞋子。

    鞋子不如衣服那般,需要经常清洗替换,孙书月就给每人买了两双鞋,都选的软底好走路的,又花了半两银子,店家还送了两双袜子。

    衣服都买好了,孙书月去了柴米油盐店铺内。

    看见白花花的大米,几个孩子眼馋的都快流口水了。

    二宝拉了拉大宝的袖子,小声道:娘是不是要买米呀?我们可以吃大米了吗?

    掌柜的一见有人,出来一看,眼神落在孙书月的脸上看了一会儿,随后收回视线,道:几位可是要买点什么?

    掌柜的,我们要买盐、酱油、油、糖,价格是多少?孙书月直接了当的问。

    掌柜的立刻滔滔不绝的开始介绍起了店内的东西。

    到最后,孙书月出来时,带了一些调料离开,又是五十文钱出去。

    要回去时,孙书月还去卖猪肉的猪肉铺子内买猪肉。

    这年头的猪肉是肥肉最贵,五花肉其次,瘦肉便宜,排骨最便宜。

    孙书月买了五斤五花肉,再买了一根猪筒骨,卖猪肉的大叔只给她那根猪筒骨算五文钱,因为那根筒骨上的肉已经很少了,几乎就剩下一根骨头。至于那五斤五花肉,只要150文钱。

    孙书月一开始听到这个价格,还有点惊讶,野猪卖出一斤50文钱的价格,怎么五花肉只要30文钱一斤。

    但是想想,家猪和野猪的价格的确不同,有钱人似乎对野味特别感兴趣。

    见孙书月一买就是五斤五花肉,季大娘一边盯着那猪肉流口水,一边数落道:你怎么一买就是五斤肉?这大热天的,肉放不了几天,可就要坏了!这得两天内吃完的!

    孙书月看着季大娘的眼底带着笑意,那你刚才怎么不阻止我?

    她都卖完了,才说?

    季大娘尴尬的摸摸鼻子,这不是这不是她也想吃吗?

    好久没开荤了。

    季小花咽了口口水,问:嫂嫂,我们这两天是每顿都有肉了吗?

    是啊。孙书月点头,见买的差不多了,便准备回去。

    大宝看着那五斤猪肉,快走不动路了。

    二宝口水都已经流出来了,傻里傻气的盯着肉,走路不看前面。

    三宝已经在心里打起小算盘,算今天花了多少钱了。

    四宝心里忧心忡忡,照这样看来,一头野猪的钱,根本花不了多久,娘是不是肯定就要把她卖了?

    所有人各怀心思,但还是回了牛车那,坐车回去了季家村。

    牛车一回到季家村,停在他们家门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