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怀璧在线阅读 - 第264页

第264页

    “父皇,这么多年,拥有我这样的女儿,你是不是很挫败?”

    皇帝拍案:“暮明姝,放肆!”

    暮明姝刷地起身,她淡淡道:“无论朝臣如何议论我,我知道父皇完全可以制止。父皇不制止,只是父皇也需要这种声音罢了。你可以保你的儿子,也可以牺牲我。但我同样可以不服,有自己的方式。

    “父皇,告辞。“

    暮明姝转身出殿,大步长行,她的繁美裙裾完全没有影响她的步伐。

    大殿门“吱呀”打开,公主修长的背影融入黑夜中,她发鬓间的金钗因她步伐过大而发出清脆的撞击声。

    皇帝静望。

    暮明姝是所有子女中最像他的一个。

    他叹口气:若是暮长亭拥有暮明姝这样的野心就好了。

    若是暮明姝不是女儿身,而是男儿郎,就好了。

    --

    暮明姝离开皇宫后,回府邸换了轻便的衣裳。

    夜深人静,她翻墙离开公主府,飞檐走壁,躲开夜间巡夜人。

    她到了韦家在长安的私宅,进去后看到主人家的寝舍夜有烛火未灭。她靠在墙上缓了缓,屈指敲了敲窗木。

    窗子打开,披着月白色外衫的青年手持灯烛,衣袂被夜风吹得扬起。

    他眼中带着习惯性的矫饰一切的笑:“殿下。”

    暮明姝靠着墙而立,他叹口气要出门,被她说:“不必出来,与你说几句话的功夫罢了。”

    韦浮思忖一下,说声抱歉。他却并没有抱歉的意思,撩袍而坐,重新坐回那堆满了高高公务的书案后,翻看自己没有处理完的政务。

    他如乔如松,举手抬足间都是世家大族才能养得出的精润雅致之美。

    他和晏倾那样沉静至极的人,看起来很像,气质又很不一样。而暮明姝有时候,是看不清晏倾的。

    暮明姝道:“父皇拒绝了我和亲之事,要我嫁给晏倾。”

    韦浮手中笔停顿一下,微笑:“这乱点鸳鸯谱,可不太好。不过晏少卿即将回来,长安不会太平静。殿下可以看看再说。”

    暮明姝心浮气躁:“在云延还在长安的时候,我必须促成此事。除此之外,我真的很难得到兵马……没有兵马,没有自己的人,我寸步难行。”

    韦浮颔首:“殿下想证明自己,任重而道远。不过晏清雨……或许会带给殿下惊喜,殿下不妨等等看。”

    暮明姝垂眸,似笑非笑地看他。

    她缓缓倾身,靠着窗棂,看着这个淡然无比的青年。

    暮明姝慢悠悠:“徐家妹妹给我寄了一封信,说在蜀州铁像寺中看到碑文,父皇为我祷告过。为什么你也寄给我一封碑文?

    “韦江河,你不是在北边么,怎么跑到南边去了?怎么长安一点消息都没收到?林家那个小女郎,对你什么心思?”

    韦浮抬眼,眸若幽火,面容斯文,宛如美玉。只是这块玉很冷,冷中带些艳。

    他微笑:“我诚心帮殿下,与殿下同一立场,殿下却抓住我把柄,想要告发我?”

    暮明姝冷淡下来:“自然不会。只是看不透你——你说你要查你母亲的死因,我看你一直不见动作。”

    韦浮摇摇头,失笑。

    他道:“我要如何动作?现在所有的事——都太小了。”

    穆明珠皱眉。

    韦浮抬起眼睛,幽黑的目光掠过暮明姝的肩膀,看向她身后黑黢黢的一点月亮都看不到的天穹。

    他喃喃自语:“眼下,所有的事情都太小了,不足以我做什么。我要的不是这些,事情若是不闹大,若是不精彩,若是不满天下都惊动——我翻案有何意义呢?”

    他要将母亲生平全都看一遍,要将和母亲有关的人也全都认识一遍。

    他要一场轰动全国的大事件。

    若是不发生,他亲手来促成……也无妨。

    “蜀州一案中涉及到的官员已然很多,正因为太多了,反而很难大惩。即使要罚……臣认为眼下不足够成为证据。”

    在他回来之前,案件情由备细、隐曲周转都已写成折子,报给陛下。这道折子在皇帝的案头放了很久,皇帝一直在沉吟此事。

    韦浮目光微闪,回避了她的话:“与殿下有什么关系?”

    皇帝怒而起身:“那你就再去想一想!来人,送晏少卿出宫。这些日子,朕批准你养病,你也把你的婚事好好琢磨一遍,重新来回朕。”

    皇帝目色微闪:“你可想好了,这么大个功劳,拱手让人。你推的人若是办好此事,他可就不是一个主簿那么简单了……朕看你也没有病入膏肓,你当真要区居人后,成就他人?”

    蜀州百官一同犯下的案,官商勾结再加上科举上的作弊,出自蜀州的人前往全国各地当官。这些人中有多少是顶了别人的名,有多少是名不副实……

    皇帝:“可朕并不愿意爱卿自毁其名,娶一个身上疑问重重的白衣。”

    皇帝从案后站起来:“晏清雨你终于想通了,终于打算成亲了?好、好、好,朕就说如此青年才俊,一直不婚不娶太过可惜。朕有一爱女……”

    他忽然想到了去年七月七云延劫持林相女儿的那夜,在京兆府的公堂上侃侃而谈的女郎。

    皇帝说:“原来是她。”

    何况,那些官员口称,他们受到林相的默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