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黄天之世在线阅读 - 黄天之世 第911节

黄天之世 第911节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许安目视着远方高大的应天府,想起了那首在后世流传的诗。

    现在国家需要一个监督机构来管理和整顿,权力必须要有限制的手段,否则权力就将会成为一头不受控制的野兽。

    第九百一十八章 定制

    应天府、宣政殿。

    金色晨曦穿透了天边的云层,洒在了应天府殿宇屋嵴之上,为其镀上了一层颇为耀眼的外壳。

    辉光交映,阳光被砖瓦所折射,向着四方发散而去

    光闪闪贝阙珠宫,齐臻臻碧瓦朱甍。宽绰绰罗帏绣成栊,郁巍巍画梁凋栋。

    殿宇巍巍,阁楼高耸,一名又一名全副武装,罩袍束带,身形的挺拔雄壮的太平卫军将执戟而立。

    廊檐之下,以纹理雅致的杏木作梁柱之旁,一名又一名身穿着经袍的黄天使者捉刀侍立。

    他们目不斜视,看着前方,一动不动,犹如山中的松柏一般,森然的肃杀之气扑面而来。

    应天府内,大明钟悠扬而又威严的声响,正伴随着四方门楼黄天战鼓那浑厚的鼓声缓缓响起,在应天府内重重的宫门和城垣墙壁之中跌宕回响。

    空旷而又宽敞的宣政殿内,数以千计的官员分立于宣政殿的殿内。

    宣政殿是当初萧何督造长安城之时所修建的最大的宫殿,也是未央宫的正殿,朝会之殿。

    上千人进入殿内,黑压压的变成了一片,但是仍然没有让人感觉拥挤。

    凡在京六品以上官员,称为朝官,都有持牙牌入殿大朝会资格。

    朝会的制度许安并没有废除。

    想要掌控国家,管理国家,发展国家,离不开各府各部之间的协同,离不开一个正确的纲领引导。

    而要制定良策,推行政令,明白国家之中发生了什么,各地的情况如何,单单是靠着特务机构是远远不行的。

    朝会制度现阶段必须要继续实行,后世虽然没有朝会制度,但是却仍然有各种各样的会议。

    仅长安一城便有民众逾四十万,驻兵六万人,十座工坊,三府六部之下还有各种下辖的机构。

    此时宣政殿中,明庭长安城中的文武官员,黑压压的站成了一片,队伍甚至一直快延伸到了殿外。

    阎忠满头白发,头戴玉清芙蓉冠,身穿紫袍,站在文官之首。

    龚都一身戎装,外罩紫袍,立于一众武将之前。

    三府六部制,是如今明庭中央所实行的政治制度。

    中书府主政、统管民生政事。

    中军府主军、统管军事征伐。

    中道府主道、统管道内诸事。

    三府主官同级,皆为正二品,无上下之分。

    六部有法部、吏部、工部、户部、礼部、枢密院。

    六部之间的职权和归属有了些许的变化。

    法部、吏部原本是独立于三府,不受其管辖节制,而是归于内阁管理。

    而当时的内阁,作为参谋机构,许安也只是提出了一个框架,暂时实行,将其先行提了出来,内阁并没有多少的权力。

    法部和吏部的主官、魏律、杨尉两人都是黄天使者出身,实际上法部和吏部的权力一直是被许安牢牢的攥在手中。

    司法权、人事权、军权,这三份权力许安一直牢牢的抓住手中,没有放给任何一人。

    不过这一次许安准备做出改变,将法部、吏部归于中道府下。

    枢密院仍归于中军府节制,工部、户部、礼部仍归中书府管理。

    现在暂行的朝会制度,是三日一常朝,一月一大朝。

    除此之外,大朝会还会在诸司朝觐、藩属等来朝上贡之日召开,在特殊的时期、日子,比如逢年过节一些重要的节日前也会召开一次。

    常朝的规模较小,品级达到四品以上的军将官员需要参加。

    四品的军将都是重号将军,而四品之上的文官都是司长一级。

    大朝会的规模比起常朝的规模要远远大的多,如今是正六品以上的官员将校都有资格参加。

    常朝属于日常公务性质,而大朝会属于礼节庆贺性质。

    大朝会的目的只是在于彰显国威,大朝会的上表陈书都是提前准备好的,并不会出现争议。

    大朝会之上宣读的事情都是已经拟定好的事情,宣读的命令,诏令,而非是商议。

    宣政殿上,日月星辰九旗立于其上,日旗在中,其余八面旌旗则是分立于左右。

    丹陛之上,许安头戴太清鱼尾冠,穿着一身赭黄色的道袍,正襟危坐于紫座之上。

    许安目光微微向下,扫向下方一众军将官员的身上。

    宣政殿内,一众武将皆是身穿戎装,头戴铁冠。

    三府六部二十四司的理政官员皆是身穿深衣,按照品级的不同衣服的颜色也是各有不同,头上所佩戴的冠帽也有着一点细微的区别,如今的明国国内实行的是九品分级制,官员共分九品十八级。

    官员军将上任之后,都会分发两套礼服

    一品至二品,穿紫服。

    三品至四品,着绯服。

    五品至六品,穿蓝服。

    七品至九品,皆穿青服。

    武将是原来的戎装改造而成,称为“武服”。

    文官的衣袍还是保持着前汉时的旧貌,只是改变了颜色,许安并没有做出太多的改变。

    许攸身穿着紫袍,站立于丹陛之下,他的目光看着手中的诏书,面对着众人而站,口中宣读着诏书的内容。

    许攸的声音中气十足,宣政殿的巧妙的设计,使得许攸的声音能够清晰的传入殿内众人的耳中。

    现在许攸所宣读的正是军队调防,还有防区的变更。

    现在天下已经安定,汉庭已经被灭亡,那么原来的军区设定自然是需要改变。

    比如说巴东军区曾经是为了制约荆州而设立,主要的军事力量集中于白帝城、江关一带。

    现在荆州已经投降,各城也相继变为军管,荆州的水师战船,不是被被凿沉,就是被改造成普通的民用运输船。

    作为屏障的行省自然是不能懈怠,仍然要保持着充足的武备以应对各种各样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

    但是国内承平,一些地方也很有必要马放南山,刀枪入库。

    荆州、益州作为内省,自然是不能保有那么多战船,让内地的行省保留战船,无疑就是弊大于利的事情。

    不仅付出高昂的维护费用,还没有任何军事上的收益,甚至还有叛乱的隐患。

    巴东军区、太行军区等军区都被废除,内地十四州,不再设任何的军区。

    内地行省的军队有计划的削减人数,精锐暂时编入直辖军,普通军卒则是就作为守备部队,逐渐退居二线。

    从太平道时期,许安便一直是实行的精兵简政的形式,收拢所有的精锐进入直辖,由自己亲自统领,各地只留下必备的卫戍部队,同时以军屯兵帮助协防。

    明廷的军屯兵并非是后世朱民的那种无法脱离的军户,只是接受军事训练的普通的农户,在战时需要承担一定的兵役,只是作为辅助。

    作战主要还是靠着地方卫戍部队和直辖军。

    直辖军除去保卫长安地区之外,就是专门负责对外作战,有时许安也会派遣将领带领其中的一部军兵前去某地驻守。

    当初占据了并州,为了应对鲜卑的威胁,许安就命令李德带领度辽营北上驻扎在五原郡中,戒备鲜卑。

    之前对于西域作战,许安也派遣张辽带领着武骧营援助西域。

    度辽军常年在外,但是实际上还是直辖军辖下。

    如今直辖军,骑兵共有六营二卫。

    六营为:骁骑、武骧、并州、上谷、度辽、西凉,每部五千人,共有三万余人。

    两卫为:腾骧、太平,腾骧卫现有三千人,太平卫正编也有三千余人,共计六千余人。

    步兵共有三军一团一城。

    三军一团,是指的武卒、锐士、陷阵和黄天使团。

    黄天使团就是黄天使者的称呼,正式的称号就是黄天使团。

    黄天使者现今有六千余人在编,陷阵营则只有八百余人在编,武卒、锐士两军满编应是两万六千余人。

    先后经历青徐、彭城等连番的大战,明军的伤亡也颇为严重。

    虽然后面从地方卫戍部队选拔了一部分人的填入其中,但是仍然还有一定的缺口,距离恢复元气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一城则是指长安城卫,长安城卫也属于直辖军,暂定额为一万五千人。

    步兵满编,为五万人。

    直辖军的规模,被定为八万人。

    不过实际上,长安城内外如今只有军卒约七万人。

    度辽营长期在外,许安已经准备将其排除出直辖军的序列,不过其待遇自然是不会降低,仍然会保留下来,甚至还要加上几分。

    毕竟度辽营长期以来镇守北疆,在占据了北疆之后,北地四省如今之所以能够如此的稳定,度辽营当居首功。

    “远北、安北、北疆三省之地,设军区管辖,定名‘北域’,暂定兵额三万,由度辽将军李德兼领首任兵备道。”

    读到这里,许攸的脸上现在好看了许多。

    一开始宣读裁军减军的命令,让他感觉颇为不适,毕竟宣政殿内那一众军将的目光在这个时候都集中在他的身上,如芒在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