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穿成反派女将在线阅读 - 第531页

第531页

    “此百年协议还有海国安保权。若是我们南洋四国遭受威胁,大晋会第一个来援助我过。所以我们无法答应您这三成出口税。”

    “因为我们也没有办法决定,不如我每年自掏腰包给您付税。”

    谢峡哪里敢要,跟杜兰特说明情况。然后谢峡想了想,还是忍不住提醒杜兰特:“您可要提防公孙枫,切不可拿国家交换。”

    杜兰特记下这句话。没有告诉其他国王。之后在未来的一百年里,杜兰特因为紧随西晋脚步,在后世荣升最强的南洋国,甚至有着东方小龙的美称。

    之后公孙枫明显感觉自己要收购土地的条件受到阻挠。她只好从杜兰印转移到其他两国,至于印座后来被解散,然后完全被公孙枫购买下来。成为她在海外的第一个私人庄园。

    国商团已经谈妥各国条件,司伯公提出回国。只是还没有找到谢伟。

    谢峡觉得这名族人大概已经死了。惋惜谢伟的命不好。

    公孙枫打算继续留下来收尾,她承诺会一直派人找谢伟。

    公孙枫并且委托司伯公将家信交给自己的丈夫石杨。

    这时司伯公和谢峡才反应过来,原来公孙枫的丈夫是石国府的新国主,石杨。

    又是个不得了的人物。

    要不是公孙枫太抢眼,他们也不至于忘记这号人物。

    而石杨自从被谢兰芝丢在越国明堡,他几次联系谢兰芝希望他能去新天京当差。

    谢兰芝拒绝了。她总不能将堂堂国主拉到手下当个打杂的。况且石杨是个优秀的炮手,他留在沿海是最适合的。

    石杨见谢兰芝不在,他对战场也没了兴趣,直接打道回府。石国府在他的经营下,开始岌岌可危。

    石国府不服石杨的势力很多,石杨也不用心经营,却因为新天京需要石国府边境安定,于是大半个石国府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

    内陆总是有人起义,石杨爱理不理,只要不打到他门口,但沿海谁起义必死无疑。

    谢兰芝再次收到他要求去天京的请愿。

    谢兰芝收起信十分纳闷:“哪有人放着一国之主不当,非要跑来天京当个小差。”

    司栖佟听说过石杨,她道:“他确实是个人才,公孙枫也时常与我提起她这位丈夫。”

    疯狂又反复无常,慕强识时务又有个性。明明有能力经营好石国府,石杨却根本没心思。准确来说因着他母亲的事,让他对整个石国府没有好感。

    因为石杨的母亲曾是一个名.妓。

    石国府的达官贵人都辱骂过他的出身,民间也嘲笑过他的母亲。童年与母亲悲惨的遭遇,让石杨对石国府的生死变得漠不关心。甚至恨不得石国府马上毁了。

    现在石杨一心想在谢兰芝旗下当个炮手。

    谢兰芝看在石国府地界重要的份上,她主动要求石杨在石国府为谢氏训练一批炮手。免得他太早将石国府这个泡沫戳破。

    石杨那边收到命令立即开始行动。没他的糟践石国府也消停不少。

    南洋四国那边顺利完成贸易,租港口百年的契约。印座也名存实亡。虽然现在还披着南洋四国的名号,实际只剩下三国。

    谢兰芝还收到谢峡的信,信内特别提起公孙枫的名字。

    同样司伯公给司栖佟的信件也提起公孙枫的名字。

    谢兰芝认定公孙枫日后是个名人,所以她没有多干预。

    司栖佟现在也有故意放养公孙枫的意思。毕竟在海外扩张,她需要像公孙枫这样进攻性的人才。尤其是商业人才。对大晋来说会是向外扩大影响的第一步。

    这一年秋收,南中原创下第三个丰收年。

    随着南中原百姓家中的粮食越来越多,饿死的人越来越少。南中原在中部联盟与北胡匈的一战取得的胜利影响了整个晋末。

    晋末已经没有去年那么乱,甚至那些想引起兵乱趁机造反的人也越来越少。因为他们大多已经没有胆子跟司栖佟争。

    司栖佟的京衞军已经证明他们有北上的能力。现在之所以没有北上是因为南中原也需要养精蓄锐。

    司栖佟暂时没有提起北上,朝廷内外虽然有人抱怨为何不乘胜追击,但多数臣子都比较成熟。支持养精蓄锐,再过三年打胡匈也不迟。

    马洪却不这么认为,因为他接到的命令和众臣以为的不同。他接到的命令不是养精蓄锐,而是备战。

    随着司伯公与国商团回来,谢峡带回的一千军官入新天京。至于联姻他压根没当回事。

    那不过是公孙枫打出的噱头罢了。

    一千水兵军官很快分成五批,每批二百人分别发到三角洲,鹿儿渠,威都,越国,然后是华阴国。

    最后一支去了华阴国,心知肚明的人都知道这是为一番准备的。但一番太子并未加入殿下的阵营,所以暂不考虑。只要李黎改口这些军官马上入驻一番训练水兵。

    谢兰芝得知公孙枫将南洋四国的军官都送进来,她还感到好奇,真的全是军官?后来查了一下,发现确实都是一些军事素质过硬的军官,只不过很多是退休老兵。在南洋四国看来老兵就是吃干饭的,是累赘,还不如送进国商团打发大晋。

    其实他们却忽略一个作战老兵的经验,永远是年纪大小无法比拟的。

    谢兰芝特别招揽一批学子去教这些军官汉语。同时也让学子去当这些军官的随身军师,一边学习。为以后建立起海军打下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