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历史]大清后宫—继后本纪在线阅读 - 第40页

第40页

    “多嘴。”弘历向寒苓说道,“还有不周到的地方,你提出来,教他们去预备。”

    趁着寒苓离宫,弘历将整个景仁宫都进行了内部改设,除了正殿保持原状,东配殿改为书房,西配殿改做佛堂,后院东厢为厨房,西厢辟作丹房,变化最大的是后殿,直接在内中修建了地龙温泉池。正主深感恍惚:当下的宠爱与翌日的厌恶果然要成反比的,自己将来下场凄惨,未尝不可能是因为在年轻时透支掉所有宠爱的缘故,而他——实实在在又是一个薄情的帝王。

    没有分神留意娴贵妃自我检讨的心思,弘历还在兴致勃勃地构画将来:“将来有了儿子,让他们住在后殿耳房,女儿就挨着正殿住。”

    寒苓笑容得体:“你这样整治,说不准会坏掉景仁宫的风水。”

    弘历松了一口气:“钦天监已经看过,这样整修宜家宜室,你放心就是了。”

    成云悄悄劝说寒苓:“主子,万岁爷这样费心讨您喜欢,您好歹也要给个回应啊。”

    寒苓吩咐道:“你去预备,我要试试内务府整修的新厨房。”

    娴贵妃势头未减,六宫妃嫔依旧要以景仁宫马首是瞻,寒苓倒是收敛了些许锋芒,不再似从前那般对慧妃等人侍宠欺凌。

    事实上,在后宫这个女人扎堆的地界,除非甘居冷宫孤独终老,否则永远不能在承宠的状态下独善其身。

    作者有话要说:  上半年写孝庄钱皇后的部分,写了不到三千字就停笔写别的了,偶尔回头看这两千多字,看一次能把自己感动的哭一次,简直变成了文字催泪剂!如果不全神贯注,搞不好那个章节就要高开低走了!

    ☆、历史中的半边天(乾隆继皇后二十四)

    “主子,天色不早了,明日初二,还要给圣母皇太后请安,您早些安置了吧。”寒苓在雍和宫便养成了挑灯夜读的习惯,似乎想从历代后妃的结局中推测自己晚景凄凉的原因,成云不明究竟,只能劝她不要用功太过。

    寒苓目不斜视,扬手示意道:“这就好。 ”

    次日会朝寿康宫,崇庆皇太后慰问寒苓:“教你辛苦几个月,精神有些不济,如今既已回宫,还要好生保养才是。”

    寒苓笑道:“并不为那个,只为昨日多饮了几盏清茶,误了入睡时辰,多少还有择床的毛病,这才使臣妾在皇太后驾前失仪——”

    富察皇后趁势接话:“还有三天便是额娘的千秋圣诞,贵妃勿辞辛苦,家宴会饮的御膳名录仍由你为内务府把关。”

    “是。”弘历改建了景仁宫,崇庆太后难免对寒苓生出芥蒂之心,若非她祈福有功,寿康宫怕是赶早就要发难一回,包括富察皇后在内,众人都摆正了顺水推舟、喝茶看戏的心态,看一看娴贵妃能怎样缓和与圣母皇太后的关系。

    自寿康宫回到东六宫,留值宫女成冰迎出秉奏:“主子,万岁爷来了。”

    弘历自己换了一身便装,又指着暖炕向她示意:“快去把衣裳换了,我有话跟你交代。”

    寒苓一头雾水的换上汉服,出来看着近乎痴呆的弘历忍不住笑了起来:“我也觉得汉服比咱们的旗装穿着更自在,当初祖宗入关,跟汉人约定男从女不从,我觉得少了一条,应该是汉男从满俗——不必剃发,满女从汉礼——无需裹脚,如果那样,天下的男人英气威武,天下的女人柔情似水,你做天子的也能省却好多麻烦。”

    弘历摇了摇头:“男人尚武不是坏事,可惜咱们旗人是异族入关,若是汉人都尚武,大清的根基怕是难以像当下一般稳如磐石的。”

    “也有道理,你都没说让我换衣服做什么。”寒苓心道:即便是旗人,现在也没有多少人能够控弦上马,满万不可敌的神话顶多保留在过去而已。

    弘历解释道:“十一日是青华大帝寿辰,十七日又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华诞,除禅宗与喇嘛佛会以外,三教都有各自法会在京举办,我带你去看看热闹。”

    寒苓又是喜欢又是担心:“白龙鱼服,万一——”

    弘历笑道:“你放心,我都布置妥当了。”

    北京城自周初营建城郭,为金元明清四朝帝都,阜市繁华号称天下之最,难得出来放风,寒苓散金一路,可怜李总管大盒小包提了满怀,忍不住向她央求:“夫人,咱们是不是悠着点儿?奴才只有两只手,实在支应不过来了。”

    寒苓刚拿起一个兔爷,听到这声歪头说道:“爷,好容易出来一回,你不能教李管家担当你的职责吧?”

    弘历皱皱眉头,到底从摊主手上接过了装泥人的娃娃,李玉慌忙告罪:“爷,让奴才来!”

    弘历摆了摆手,摊主抬头笑道:“娘子好福气,能嫁给这样一位贴心的公子。”

    寒苓玩笑道:“现在还成,以后如何就难说了。”

    摊主赔笑:“错不了,小老儿阅人无数,公子一看就是长情之人。”

    寒苓强撑着没有失态,憋着笑容站起身:“走了走了!”

    四九城内落一片瓦,砸到两个贝勒三个国公都是等闲事,寒苓的回头率很高,但也没有传说中的纨绔子弟无礼冒犯,不为其他,只那两个虎背熊腰的侍卫便可教众人望而却步,沿街走出不远,遥遥望见一群男女站在经幡下拥挤,众人凑近瞧看,原来是赴京朝拜的大德高僧正为信徒消灾解厄,不免生起几分兴致来:“咱们去求一支签吧。”